纪念文章 >>正文
情 系 母 校

 

情系母校

  镇江金山江天禅寺——心澄

光阴荏苒,岁月匆匆,转眼间迎来了母校五十周年院庆典,驻足回首,自己离开母校——中国佛学院已有14个年头了,长期以来作为数十年千百名毕业僧中的一员,在不同年代,有过不同经历和感受,但无论走到哪里,无论担任什么职务,最难忘母校对我的培养,最引以自豪的是自己是母校三论系研究生。

我爱母校,因为她凝聚着党的政策英明与国家的亲切关怀。

佛教人才的培养,直接关系到佛教事业的盛衰,更得到了党中央关怀和重视,1956年9月28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佛学院正式成立,同时举行了第一届开学典礼。学院建立不久,国务院陈毅副总理亲临视察,领导的关怀,极大地鼓舞了全院师生办好佛学院的热情和信心,也激励了母校一届又一届莘莘学子。1956年至1966年先后举办本科、专科、研究班、学习班,后因文革中断。1980年中央决定恢复宗教院校,中发[1982]19号文件指出:“有计划地培养和教育年轻一代的爱国宗教职业人员,对我国宗教组织的将来面貌具有决定意义”;2001年全国宗教工作会议指出:“宗教院校要在政府宗教部门的行政领导下,由举办该院校的宗教团体负责管理,宗教院校的办学方针是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热爱祖国、接受党和政府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宗教学识、立志从事宗教事业并能联系信教群众的宗教教职人员队伍”;中国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对宗教院校的建设十分重视,国家决定投放巨额资金全面改善全国宗教学院的办学条件,中国佛学院将得到扩建。

80年代,中国佛学院恢复。我是86级学僧,当时佛学院办学经费悉由国家拨给,每月按时发放同学们的生活费,国庆、春节发给同学们慰问金。生活上千方百计让同学们吃饱穿温。还组织大家赴中南海、人民大会堂等国家机关,名胜古迹参观学习,邀请大学教授进行佛学演讲,作时段报告。中央统战部、国家宗教局,以及中佛协领导经常来学院视察,了解情况,让同学们倍感振奋与亲切。

26年来,佛学院已培养了数百名法师,在毕业生中,许多已经担任了各级佛教协会、各级佛学院和各寺院的重要领导职务,成为当代中国佛教事业的中坚力量。

2005年9月24日,全国佛教教育和文化工作委员会会议在四川举行,圣辉大和尚作了“继承传统,适应当代,面向未来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新世纪佛教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办学原则,一、爱国爱教,二、继承传统,三、适应当代,四、面向未来。在涉及办学经费时,他说:“中国佛学院和南京栖霞山分院,一直受到中央政府的经费支持,我们表示衷心感谢,特别是国家拨出巨款改善中国佛学院办学条件,是对全国佛教界的极大鼓舞,增强了各级佛教教育的信心和力量,我们以报恩的心情,殚精竭虑、尽其形寿,报答国家的关心和支持。”

我爱母校,因为她云集了国内德才兼备的大德与热心佛教事业的师长

中国佛学院院址设在首都北京市宣武区法源寺前街七号,历任院长喜饶嘉措、法尊法师、赵朴初居士、一诚法师,他们不仅深受全国佛教界爱戴,学识渊博,修持精进,而且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称赞,他们爱国爱教,宗教兼通;副院长周叔迦、正果、传印、圣辉等在教界德高望重,学修双严,深受国内外佛教徒敬仰;老师有王恩洋、虞愚、白光、刘峰等,在佛学上的高深造诣,身教言传,无不给学子们留下深刻印象。

我是86年赴京,当时院长朴老,副院长传印法师,圣辉法师担任班主任,由峻老师讲授古代汉语,白光法师讲授摄大乘论兼书法课,刘峰老师讲授三论。传印法师讲授印度佛教史,他以翔实的史资,精彩的讲授,我们受益匪浅。特别是对作业的批改一丝不苟,鼓励有加,激励大家学习热情,老法师慈悲心切,关心每位学僧的生活、修行,温暖每个学子的心房。刘峰老师讲解三论,消文释义、谈玄说妙,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毕业后我回金山参禅,禅堂中讲开示大部分内容都是来自三论思想。白光法师是我一生中最感恩的大德之一,在佛学院90届之后的几届学僧都听说心澄之名,不是佛学学得好,论文写得好,而是书法写得不错。回想当年,白光法师每晚为我指点习书,从笔划起落到点横竖撇,从间架结构到横平竖直,从隶书到楷书,从行书到草书,从魏碑到唐帖,一笔一划授我规矩,并将自己多年来珍藏名碑名帖赠送给我,鼓励我多学多练,还经常教导“练字功夫尽在字外”,练字固然重要,阅历、学识、修行、做人更重要,学贵心悟。七年光影转眼过,家师慈公上人多次要求我回山住持金山佛学院教务工作,思虑再三,师命难违,忍痛离开白光法师,离开中国佛学院。之后白光法师多次来信,鼓励我禅暇之余,多研笔翰。如果说在书法上取得了一些成绩的话,非常感谢中国佛学院培养,感激白光法师指导。

回到寺院,金山慈公和尚委我监院,负责佛学院教务与寺院寺务管理。寺院管理可没有现成的模式,幸亏在佛学院,我遇上了一个好的班主任——圣辉大和尚。他身教言传,把待人接物的大慈与大悲、大雄与大力传给了我们,把寺务管理的智慧与魄力、慈爱与关怀传给了我们,把弘法利生的原则与圆融、辨证与统一传给了我们,把修持佛法的理论与实际、清规与实践传给了我们,把奉献佛教的方式与方法、发心与行动传给了我们。虽然离开了母校,在自身要求、寺务管理上,我们的理念与母校的理念一脉相承,与班主任教导心心相印。

我爱母校,因为她有着简朴尚俭的校风与精进刻苦的学风

中国佛学院校园内古树高耸,松柏荫郁,翠竹丁香,清幽静溢,环境优美。在我们进入母校的上世纪80年代,国家刚走出“文革”动乱期,整个社会都处在一个提倡艰苦朴素,力促节约的氛围中。处于刚刚恢复的母校,条件还很差,40余名同学挤在阴暗教室中;集体宿舍上下床,十几名学僧住在一块;粮票、布票计划供应、粗布棉袍御寒,冬天大白菜,夏季白馒头,同学们毫无怨言,乐在其中,支持母校勤俭办学的风尚,努力营造整洁、朴素、勤奋、节俭、惜福、自律的学风。

回想当年,母校教学条件既辛苦又朴素,刚开始没有佛学辞典,也没有正规印刷材料,同学们和老师们都坚守并珍视着这份复兴精神。记得我们当时的佛学教材有些是老师手写或打印的单页零篇教材,学生们自己装订起来。学生会会刊《法源》,也是同学自己打印,自己装订。

虽然物质简朴、饮食粗鄙,但由于同学们有了明确的学习目的,母校校园内到处洋溢着勤奋苦读,精进修持的良好风气,从黎明的早殿晨钟暮鼓、梵音嘹亮到夜幕下的禅堂跏趺静坐、参禅参心;从课间的老师讲解到课余的学僧参究;从佛典的背诵到外语的朗读,母校的每个角落都可见到精进的生影。在晚自习时,教室内坐满了孜孜不倦、埋头学习的同学。在那个年代,社会没有太多诱惑和时尚的驱动,同学们都能安贫守道,乐于学习。毕业后,绝大数同学回到非常清苦的丛林,从没有人抱怨。我1992年回到金山,金山正处在恢复期间,寺院按国家标准发给我研究生的待遇,我坚辞不受,愿与全寺僧众共同建设,共度难关。回想当年,深感艰苦磨砺的益处,无论对母校还是对学生艰苦奋斗,勤俭教学,永远是一份值得继承发扬的好传统。

我爱母校,因为她教会了我弘法利生本领与知恩报恩的美德

在离开母校的十几年间,曾在金山佛学院执教十年,2002年担任焦山定慧寺方丈,2004年担任金山江天禅寺方丈,另外还兼管兴化上方寺、兴化天龙寺、镇江超岸寺。荣任中佛协常务理事、江苏省佛协副会长、镇江市佛协会长,主持编辑《金山志》、《慈舟禅师纪念文集》、《慈舟禅师传记》、《镇江佛教系列丛书》。撰写佛学论文在省级刊物发表,主办镇江佛教网,为部分寺院撰写楹联、诗词、书画作品,书法作品荣为镇江市政府作礼品赠送给中外贵宾。为佛教事业培养僧才,先后开办金山佛学院、焦山佛学班,为广大信徒作专题演讲,在寺务管理、精进学业、道风建设、领众焚修、佛教文化、佛教教育等方面出己所学,奉献身心。回想自已在弘法历程中所取得的每一点成绩,每一次进步,无不得益于母校的育人环境和师长的精心培养,是母校的老师用心血与汗水培养了我们的昨天,促成了我们的今天。

将此身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知恩报恩是母校的校训,这些年来,我时刻不忘母校的教诲,不忘师长的栽培,不忘党的宗教政策英明和国家的教导、政府的关怀,在纪念母校成立五十周年之际,更加怀念在母校七年岁月,每次去北京、我都要去母校,亲眼目睹母校成长壮大的新貌,忆往昔学海荡舟,看今朝兴旺发达,我和86级全体同学一样,更加热爱母校,并立志要以自己的努力精进为母校赢得更多的荣誉,衷心希望母校在新世纪里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再造新优势,再创新辉煌。                                                                          

 1 
图片和文字属中国佛学院版权所有,请勿擅自转载、翻印!
中国佛学院 Copyright © 2006 www.zgfxy.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