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集锦 > 中国佛学 > 法源 > 40周年校庆纪念册

简述《中论》空的思想

作者:理净 来源:本站原创 更新时间:2012年04月16日

 

 

  虽然佛教各宗派都主张“空”的思想,但各宗对“空”都有不同的解释。不仅佛教以“空”为根本思想,外道也主张“空”为万物主本。比如,外道主张断灭空,小乘主张人空,大乘主张人法二空。由此诸家虽然皆说诸法是空,但仍然有个“空”而存在,既然还有个空即非是毕竟空。而今言《中论》所说的“空”与诸家主张截然不同。不仅说一切法是空,而且空亦是空。此“空”并不是外道的“虚无空”,也不是断见所说无因无果之“断灭空”。而是对有、无的否定,说有非真有,说无非真无,有不是真有,以无而有,无不是真无,以有而无,这种非有非无的中道思想即是“空”。因此,《中论》所主张的“空”是一种“中道”理论。在《中论》中观“空”的意义可以从三个方面展现。首先开篇明“八不”,因此八不中道是体现当体空的意义。其次以“二谛”思想说明世出世一切法皆是假名相待而成,以此体现了假名空的意义。另外本论莫不体现了一个缘起性空的理论,因此说诸法本来自性寂灭毕竟是空。研究《中论》如果不能很好的体会和认识这三个关键问题,那对于《中沦》的中心思想是很难正确掌握的,只能更生邪见,成为己见未除重生见。

  一、以八不中道明空

  《中论}开篇以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出之八不愒颂,表明了本沦的中心是阐述“中道”的。所以名为《中沦》者,“中”即是正而不偏的意思,凡是有无、生灭、断常等皆是两边之见,非是中道。唯有“八不”理论才是不偏二边的中道正观,故名《中论}。因此,八不中道是对《中论》最好的释题。今所言“八不”者,是否定之意,否定一切诸法的实有自性,标明诸法的中道第一义。学人若能如此体悟诸法缘生如幻、自性不可得,即是体悟诸法实相。

  “八不”是对治四种执著,破一切邪见而开显中道实相的。先说不生不灭:是对治凡夫的有无之见。凡夫认为渚法之生灭是实有,今言虽生而实无所生,虽灭而实无所灭。不常不断者,是对治声闻人之涅槃是常见,因为声闻二乘怖畏生死而急断烦恼;证得永恒常住涅槃。而今言烦恼本空无可断;涅槃无性非可证。不一不异者,是对治外道人我见。因为外道执有神我与五阴一体或异体,今明人法二空,故不可说是一是异。不来不去者,是对治初学大乘有所得见。初学大乘之人执著于诸法有所来有所去,而不知诸法实相来无所从去无所至。故今明八不对治此四种邪见明一中道实相。所以《华严经》云:“文殊法常尔,一切无畏人,一道出生死,更无异趣也。”

  虽说“八不”,其实只说不生不灭二不,虽说不生不灭,关键在于“不生”。如果一法不生,则法无所灭,即是不生不灭。若一法不生不灭,则一切法无有生灭、断常等一切是事。所以说“不”是总破一切邪见。今言“不生”者,是说一切法本来不生,横遍十方、竖通三世。所言“生”者是对“灭”而言。从世俗谛讲,诸法是相待缘起,假名言说,诸法假缘而生,假缘而灭,即是生灭。有生灭则一切法成,非断无之见。若从第一义而言,诸法本来清净,虽生而无所生,虽灭而无所灭,离生灭则无法可生。如《中沦·去来品》中说:“已去无有去,未去亦无去,离已去末去,去时不可得。”说明诸法若已有去,则无有去法,因为已经去过了,则不名为去。如果说还没有去时也不名为去法,因为末去之时不名为去。若诸法离开了已去和未去而有去法者,则一法有二去、——法有二体者无有此法。所以说诸法在已去、末去、去时三法皆不可言有,岂能言有生。又如《成坏品》云:“法不从自生、亦不从他生、不从自他生,云何而有生。”说明诸法自己不能生自己。法若能自生则生生无尽。若不自生更不从他生。因为,对自而言他生,若无自何有他,自他相待而言,更何况他对自而言是自生。因此他亦不生,自他合为共生,因此三法皆不生,哪有生法可言。又如《肇论》云:“必求静于诸动,故虽动而常静,不释动以求静,故常静而不离动。”《大智度论》亦云:“诸法不动,无去来处。”皆说明动静去来不相离异,动中求静者,动而常静,因静不离动,来不离去,来去动静本自不生,名为法空。

  若能如此观诸法不生不灭乃至不来不出者,则为中道观。《中论》所明空观即是中道观,因此《中论》的八不中道意义就是诸法的实相。故《肇论》云:“性常自空谓之性空,性空曰法性,法相如是,故曰实相。”所以说诸法实相即是空相,空相即是中道实相。冈此《中论》所说的“空”即是中道实相。

  二、依二谛中道明空

  《大乘玄论》云:“二谛者,盖是言教之通诠,相待之假称,虚实之妙极,穷中道之极工。”此即是说明二谛皆是言教,是相待之假名。诸佛为了开示众生悟入实相中道第—义。因此《中论·四谛品》云:“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以世俗谛,二以第一义谛。”即是说二谛皆为谛者,是因为—切法本性自空,而世间人颠倒生虚妄分别为实有,故从世俗法说为实,但二乘圣者真实知道一切法皆空无自性。对于圣人而言第一义是实。因此说二谛皆是言教,对二种人而说二谛法。若能悟此二谛皆言教方便,则人中道第一义。故《中沦》又说:“若不依世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 。”这说明第一义是因言说,言说即是世俗谛,所以若不依世俗法则第一义不可说,若不得第一义,则不能证涅槃 。因此二谛是证人涅槃中道的方便法门。

  在二谛中,有于谛、教谛二种二谛:所言于二谛者,即是说诸法未曾有无,而于凡夫名有,故万有不失,于圣人是空,故有佛无佛性相常住。教二谛者,是说诸佛菩萨了达诸法未曾有无,为化度众生故,说有无二教,为了使众生因此有无而悟人非有非无,故有无是教。今以初章义而言,他云:有有可有,则有无可无。故有不由无,无不由有;有是自有,无是自无。今云:无有可有,则无无可无。无有可有,由无故有;无无可无,由有故无。由无故有,有不自有;由有故无,无不自无。有不自有故非有,无不自无故非无。此非有非无即是二谛中道。

  言二谛中道者,有三种中道:以世谛假说生灭,假生不生,假灭不灭,不生不灭,名世谛中道。对世谛的生灭是假,说真谛是不生不灭,此不生不灭非自不生不灭,乃待假而言;故非不生非不灭,为真谛中道。世谛是无生灭生灭,岂是生灭,真谛是生灭无生灭,岂是无生灭,非生灭非无,生灭名二谛合明中道。由此二谛中道而明诸法无生无灭,自性本空。如《中论·四谛品》云:“诸法不可得,灭……切戏论,无人亦无处,佛亦无所说。”说明了诸法本空,佛依二谛说法是为了灭众生戏论,戏论若灭,则佛亦无法所说。因此,言亡虑绝、离四句绝百非之毕竞空寂,即是二谛中道。

  三、依缘起无自性明空

  所谓“缘起”者,是诸法生起的条件、原因和理由。故关中旧释云:“因缘者,盖是万动之统号,造极之所由。”即是说因缘是一切法生起的条件。诸法既然是由众缘和合而生起那即是无有自性。无自性之法即是空,故《中观论·四谛品》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说明因缘有三义,即空义、假名、中道。虽有三义而实际上假名即是空,空即是中道。因为虽有是假名有,假名有不住有,故有非有;假空不住空,故空非空,非空非有即是中道。

  《中论》所言性空者,有四义:一者为破有病所以说空,因为众生颠倒分别,执诸法为实有,故佛说诸法缘起无有自性。若如此修观而悟人空法,即是破病,有病既除,空药亦应除,乃至非有非无五句无所依止。故《中论·破行品》云:“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即是说佛说空法是为了破众生有邪见之病,如果有人认为实有个空法存在者亦是邪见,为佛所不能教化,也不能见毕竟空。二者是明第一义毕竟空,非世俗谛毕竟空。因为世人认为世谛是有,真谛是空,此是不识因缘义,因此性空不是否定世俗法无,俗谛虽空因缘宛然而有。如《大智度论》云:“人等世谛故有,第一义谛故无;如实际等第一义谛是实有,世谛故无。”即是说对凡夫而言世俗谛是实有,若对圣人而言,世俗谛是虚妄,第一义是实有。三者,说空是说中道非空非不空。在无名相中,为众生故假名相说,故称为空。此非空非不空即是中道,空不空即是假名。如《中论》云:“因缘所生法,无自性故空,空亦如是空,但为教化众生,故假名说。”这说明中道实相非空非不空,为众生而假名说空。四者,明空是说因缘虽有宛然而毕竟空。虽毕竟空因缘宛然而有。也就是说不坏假名而说诸法实相,不动真际而建立诸法。如《中沦·如来品》云;:“如来所有性,即是世间性,如来无有性,世间即无性。”也就是说十方世界转法轮,不动本道场。以上四种毕竟空即是中道实相。

  因此,缘起与性空不二,如《中论·三相品》云:“若法众缘生,即是寂灭性。”此说明因缘生即是无生不生、无真不变、无中不中、无踪迹无处所。破邪因缘而申佛正因缘。今若识佛法是因缘义,即知因缘法毕竟寂灭,无少分别。如因五指有拳,则拳无有自性,若拳有自性,则不应因五指而有拳。今既然因五指有拳,则知拳无自性。既然拳无自性,故知拳毕竟空,无有自性。若此空有自体,则不因有而空,既然空因有而言空,故空无自体,无自体故无空。故《中论,三相品》长行中举缕布为喻,被衣宛然而无一缕可服,虽席宛然而无一蒲可卧。说明诸法是缘起,自性本空。故因缘宛然而自性毕竟空寂。此即是说缘起性空之意义即是中道实相。

  总而言之,《中论》二十七品,无不在破大小、内外一切有所得之邪见。以凡有所得者皆非毕竟空。因为有所得者则有所不得,若无所得则无所不得。故《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又如《中论·四谛品》云:“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说明诸法因为毕竟空而建立诸法,若不空则一切法不成。因为如瓶中有水则不能更盛他物,唯空才能装一切物。由此可知唯诸法毕竟空即是第一义。由第一义而说世俗谛,由二谛而一切法则成。以有无一切成而说第一义般若,由般若而断烦恼,有三世诸佛。由佛说一叨教法。因此由空而有世出世间—切成就。所以说《中沦》所甽“空”是诸法之中道实相。

  (三论宗研究生)

 

 

中国佛学院
中国北京市西城区法源寺前街9号 9 Fayuansi Qianjie,Xicheng,Beijing 100052 China
TEL:010-83520844,83517183 FAX:010-83511897
网站电话:010-83511897 邮件:zgfxycn@sina.cn 京ICP备150028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