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集锦 > 中国佛学 > 法源 > 总第十八期(2000年)

善导礼赞仪新探

作者:圣凯 来源: 更新时间:2013年03月06日

   内容提要礼赞仪是善导在唐代法会仪轨及忏法的影响下,为了实践自己的净土信仰而制作的礼拜赞叹的仪轨。我们通过解读善导“行仪分”的著作,借助敦煌文书的记载,将文献的记载还原到法会中去,恢复礼赞仪的仪轨次第。

    关键词善导、礼赞仪、《法事赞》、《往生礼赞》

   作者圣凯,南京大学哲学系硕士研究生。

一、        

唐代佛教是中国佛教史上的黄金时代,佛教的思想在现实社会的影响下,由理论佛教向实践佛教转移,成为中国佛教思想的大变革。善导在他的师父道绰死后,在长安进行活跃的教化活动。  《高僧传》中说:

近有山僧善导者,周游寰寓,求访道津。行至西河,遇道绰部。惟行念佛弥陀净业。既入京师,广行此化。写《弥陀经》数万卷,士女奉者,其数无量,时在光明寺说法。:[1]

长安是唐代佛教的中心,佛教界在王室及贵族的支持下,建立了许多大寺院,而各种宗派如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等都在大力弘扬。[2]所以,善导在弘扬净土法门过程中,肯定受到安佛教的烈影响,同他也必须树立自己的旗与特色。

在当中国佛教界通行各法会礼的影响与刺激下,将自己的土信仰通具体方法表出来,形成完、庄的礼赞仪详细记载在《法事》、《往生礼》、 (念法》、《般舟》四部五卷“行分”著作中。琢本善先生指出些宗教式的整践,并不是山西省山寺的佛教,而是当世界都市安佛教艺术建筑的体[3]但是,善又根据自己的宗教体土信仰的特色,通制作庄隆重的礼赞仪,吸引更多的民众土,将土法光大。

导现存的“行分”四部五卷著作,是我了解善赞仪的唯一料,所以我读这些著作,合唐代佛教的一些仪轨,如讲经仪轨,将善的礼赞仪还原到法会中去,成为举行法事的依据。也是土信仰在中国社会流传过程中,受到中国固有 “礼”的刺激与融化的果。

                                                           

二、《法事赞》的礼赞仪                                                            

《法事》二卷,是善的礼赞仪中最完与最隆重的式,上卷是《转经行道愿往生土法事》,下卷是《安行道转经愿往生土法事》。  转经”即是诵经或念,如《人唐求法巡礼行》中:“若有人到请转经时,亦令人道‘上堂念”’。 [4] “行道”就是指排列成行以行礼拜的式,是古代印度的礼法,凡遇尊敬礼拜的情形,行右佛像或塔之礼法。通常右一周、三周、七周,乃至百千周。[5]于《法事》的宗旨或,日本空《修                                                                  

 

释曰:转经行道者,转赞《阿弥陀经》,即行出离道也。愿往生净土者,净上无二,唯究极乐一土,往生限西方,偏在弥陀本愿。法事赞者,有佛事、法事、僧事,今讲经故云法事矣。赞者,称扬也,以伽陀赞叹佛法僧。法事赞一夜行法,礼赞长日行法,般舟赞一夏九十日行法也。[6]                                     

 

《法事》的解,可以归纳四点:一、此行仪为往生弥陀土的目的而,二、此行的形式主要是转赞《阿弥陀》,三、此行是施用于一个夜的行,四、此行属于“讲经”范围的法事行仪。但是,我们可以明显看出《法事赞》并不是“讲经”,是以往心生净土为目的而举行的自利、利他法会,在开头就说:“凡欲为自、欲为他立道场者”而且在文中屡屡出现“为今施主某甲等”,所以《法事赞》是一种由僧俗共同参加,有时可能专为某一施主,祈求往生净土的法会。[7]但是,我们可以借助唐代讲经法会的仪轨,考察参加法会的成员。

唐代讲经法会主要成员有讲师、都讲、维那、呗师、香火、散花师等。而《法事赞》主要是由高座与下座主持,再加其他一些成员,如呗师、散花师、香火等。  《法事赞》行仪中,坐高座者只有一人,负责召请佛菩萨等人道场,转念经文(即“高座人文”),唱赞和说发愿文、忏悔文等。下座即是指左右和赞的大众,负责与高座轮番唱和偈赞,维那是下座的首脑,负责打磬。呗师即帮助下座作梵,在行道时,仍然需要敲击法器。散花师,行仪中有散花行道,所以散花师负责在行道时散花。另外,香火是一场法会不可缺少的成员。   

三枝树隆善先生将《法事赞》整个仪轨分为三部分:第一前行法,分为请护法众、法事大纲、略请三宝、广请三宝、前行道、前忏悔;第二转读《阿弥陀经》;第三后行法,分为忏悔、行道、叹佛咒愿、七唱礼、随意。[8] 笔者以为法事大纲应在请护法众前,因为法事大纲是说明庄严道场。下面,我们将依据这些次第,详细考察《法事赞》的行仪,对于一些常见的仪轨,而善导省略不说的,我们参考其他文献加以补充,使整个法会的所有仪轨都能还原其真实面目。

(1) 法事大纲    法事大纲即是严饰道场,在法会开始时,肯定需要庄严道场,在《法事赞》开头说:

 

凡欲为自、欲为他立道场者,先须严饰堂舍,安置尊像、幡、花竟。众等无问多少,尽令洗浴著净衣,入道场听法。若欲召请人及和赞者尽立,大众令坐,使    一人先须烧香、散花周匝一遍竟,然后依法作声召请。[9]

 

所以,首先必须庄严道场,安置佛像,如阿弥陀佛像、观世音菩萨像或释迦牟尼佛像等,然后以幡、花等供养佛像。同时,应该有一只能手持的香炉(称为手炉)[10],作为奉请时的用具。《法事赞》是如法修行的法会,所以善导要求参加者必须洗浴,著净衣,才能进入道场。

首先,由维那打钟,下座、大众等进入道场,各自进入自己的位置。如前所说:“使一人先须烧香、散花周匝一遍竟”,可见在召请仍有一些仪轨,如烧香、散花。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新罗诵经仪式”中说:

 

打钟定座了,下座一僧起打捶,唱“一切恭敬常住三宝”。次一僧作梵,“如来妙色身”等两行偈,音韵共唐一般。作梵之会,一人擎香盆,历行众座之前,急行行便休。11

 

我们在《集诸经礼忏仪》卷上,发现以下更为详细的仪式:

 

一切恭敬  敬礼常住三宝

是诸众等,各各胡跪,严持香花,如法供养。愿此香花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化佛并菩萨。无数声闻众,受此香花云,以为光明台。广于无边界,无边无量佛土中,受用作佛事,供养一切恭敬。严持香花,如法行道,一切普诵。

   如来妙色身,世间无与等;无比不思议,是故今敬礼。如来色无尽,智慧亦复然;一切法常住,是故我归依。12

 

由下座带头,跪在佛像前,唱如上的偈赞,并且由散花师散花一周,这样法会才真正开始。

  2)请护法众    举行法会时,必须奉请护法神,护持道场。由维那打磬,唱:“奉请四天王,直入道场中;奉请师子王,师子亦难逢;奋迅身毛衣,众魔退散去;回头请法师,直取涅槃城”13,大众在唱偈赞时,高座在中间礼佛三拜,登上座位。

  3)略请三宝    高座登上座位后,开始读“序曰”,到“寿尽乘台齐临彼国”。因为在《法事赞》中有“众等齐心请高座”、“大众同心请高座”,所以召请的赞偈便由维那带头唱“般舟三昧乐”,左右和赞的大众接着唱“愿往生”,如此两边对唱,一直到下座唱“难思议”,大众和“乐往生”。在这里奉请了弥陀、观音、势至、西方净土的诸圣众。

  4)广请三宝    高座读完“敬白”后,便开始和赞。“下座接高赞云”,下座指左右的和赞者及大众,继续接着高座所唱的赞。“高接下赞云”则相反,高座接下座的赞而唱。有些段落前面只有“高接下赞云”或“下接高赞云”,笔者以为是指这一整段由高座或下座唱;如果在一段之前,有“高接下赞云,下接高赞云”,则是指高座唱一句,下座同音也唱这一句。其实,高座唱一段,下座唱一段,然后高座与下座又同时唱一段,声音起伏,并且不会使人觉得劳累。广请三宝,奉请了释迦牟尼佛及十方诸佛、八万四千经藏、诸佛舍利、罗汉、辟支佛、诸菩萨、香花宝树等等,其目的“受今施主某甲及众生请,入此道场证明功德”。14

5)前行道    奉请以后,接着便是行道,行道的方法如下:

 

       使一人将花在西南角立,待行道人至,即尽行花与行道众等。即受花竟,不得即散,且待各自标心供养。待行道至佛前,即随意散之。散竟,即过至行花人所,更受花亦如前法,乃至七遍亦如是。若行道讫,即各依本坐处立,待唱梵声尽即坐。15

 

由散花师立在西南角,将花给行道者,行道者至佛前随意散花,发愿供养总共

七遍。

  首先,由高座唱“奉请一切香花供养已讫,一切恭敬,道场众等各持香花,

如法行道。”其次,高座唱“奉请弥陀世尊入道场”三句,下座和赞“散花乐”。然后,由维那与呗师唱:“道场庄严极清净……即证不退入三宝”,高座也下来,高座与大众在赞声中,默默地依照前面方法行道。如果人数众多,偈赞唱一遍,大众行道还没有结束,维那与呗师则必须重唱,一直至行道完毕。若有行道者已经结束,先依自己的位置站立,等唱梵声尽后,才坐下。一起坐下后,“下接梵人声立赞云”,高座与下座又开始和赞。

6)前忏悔     和赞后,“高座待下座声尽即忏云”,由高座转读忏悔文。读完一大段后,下座接高座赞云:“忏悔已,至心归命礼阿弥陀佛”,高座又马上开始读忏悔文。这样,前行法便算结束。

7)转读《阿弥陀经》    高座分十七次转读《阿弥陀经》,每一次转读一段经文后,即“高座入文”,下座与高座又开始和赞,或是“下接高赞云”,或“高接下赞云”,或“高接下赞云,下接高赞云”,或“下接高赞云,高接下赞云”,总共有四种形式。

8)忏悔      转读《阿弥陀经》完后,“高座待下座声尽,即为大众,总忏悔云”,主要是对十恶进行忏悔。在“忏悔”过程中,下座只是在忏悔每一种罪后和:“忏悔已,至心归命阿弥陀佛”,而大部分是由高座口白忏悔文。

9)行道      忏悔后,又有一次行道,《法事赞》中说:

 

又诵经唱赞已,高座即令一人行香,与大众行花,次当赞人等向行道处立,又令小者唱礼供养及如法行道。唱已,其散花法用一如上,或三匝或七匝竟,即当佛前立,次唱后赞。16

 

由维那出来行香,同时又开始如前面的散花行道。行道后,由高座与下座,唱和“般舟三昧乐”的赞偈。

10)叹佛咒愿    行道唱赞后,维那打磬,大众跪下,唱“敬礼常住三宝”。然后,由高座转读“叹佛咒愿文”,为大众及施主祈福发愿,这相当于法会的文疏,如愿文中说:

然今清信弟子某甲等尔许多人……故人人同愿共结往生之业,各诵《弥陀    经》尔许万遍,念弥陀名尔许万遍。又造某功德等,普皆周备。故于某月日,庄    严院宇,莹饰道场,奉请僧尼,宿宵行道。又以厨皇百味种种甘香,奉佛及以僧    徒,同Jc庆喜。[17]

 

从上面的愿文,我们可以看出《法事赞》不一定在寺院举行,如果有施主邀请,可能在施主的家中举行,而法会极其隆重、庄严。

    (11) 唱七礼    高座转读愿文后,便下座。由维那独唱七礼文,大众随维那声音礼佛七拜。

    (12) 随意    七礼后,大众闭上赞本,由维那独唱“随意文”,即是“送经文”。香火收赞本,法会全部结束。

    《法事赞》是以转读《阿弥陀经》为主的祈生净土法会,在法会中除转经以外,另有召请、忏悔、行道散花、发愿等行仪。在法会中,高座与维那是最主要的主持人,由高座与大众的轮番交替唱赞,从而使法会显得隆重而又庄严。

    《阿弥陀经》是净土三经之一,是净土信仰的重要依据,善导十分重视该经,曾写  “数万卷”。  1909年,大谷探险队在吐鲁番发现了善导书写的《阿弥陀经》残卷,可见其写经之多。[18] 在敦煌写本中,《阿弥陀经》则有一百八十三种,其中不乏为七、八世纪的写本。[19] 所以,《阿弥陀经》在唐代是十分流行的,转读《阿弥陀经》也是理所当然的。

    以上,我们通过对《法事赞》的解读,将《法事赞》的行仪还原成一种法会仪轨的次第,试图展现唐代《法事赞》行仪的真实面目。本枝树隆善、佐藤心岳二位根据日本净土宗的现行仪轨作出一定的复原,他们都认为有三位高座(三导师),然后另外有维那、左右召请人等,但是笔者以为根据《法事赞》的记载,并没有这么多成员,因为法会有可能在施主家中举行,所以场面不会太大。[20]下面,我们将《法事赞》行仪的场所画成图如下:

我们只是利用有关文献对《法事赞》作出一定的恢复,是否还原成真实面目,我们则不得而知,但这永远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与动力。

 

三《往生礼赞》的礼赞仪

 

    《往生礼赞》全称《往生礼赞偈》,又名《愿往生六时礼赞偈》、《劝一切众生愿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国六时礼赞偈》、《六时礼赞偈》。以下,我们分为三部分阐述《往  生礼赞》的有关问题。

    1、《往生礼赞》的基本内容

    本书由前序、六时礼赞、后序组成。前序分为三部分:第一、安心论,即为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三心的解释;第二、起行论,即依据世亲《往生论》而善导独自展开的五念起行论;第三、作业论,即恭敬、无余、无间、长时四修法。依安心、起行、作业体系,来说明净土修行人的实践方法,这是关于实践的指导理论。同时,前序对念佛作了进一步的说明,详细阐明了《文殊般若经》所说的专称名号、一行三昧、念佛三昧的意义,解释了称名易行、本愿念佛、专杂二修得失等问题。后序,则是结劝胜益,例举了相当于《观念法门》所说的见佛、灭罪、护念、摄生、证生的五种增上缘,并且明确解释了第十八愿。所以,前序首先从理论上对修行作出一定的指导,并且说明了修行的有关重要问题;而后序则是说明了修行的利益。[21]

《往生礼赞》最重要的部分应该是六时礼赞,即在日没、初夜、中夜、后夜、晨朝、日中六时进行礼拜、赞叹。  《往生礼赞》是一种日常性行仪,在每天的六时施行。善导制作《往生礼赞》的意图在于:

 

谨依《大经》及龙树、天亲、此土沙门等所造往生礼赞,集在一处,分作六时。唯欲相续系c,助成往益,亦愿晓悟未闻,远沾遐代耳。[22]

善导为了能教化一切众生往生净土,所以把印度、中国有关往生礼赞的行仪编在一起,而成为现行《往生礼赞》。

六时礼赞突出了礼拜与赞叹[23],同时将忏悔贯穿于其中,于六时中唱忏悔、发愿、赞叹等文,而且每一时中各有一定的礼拜数目。六时与偈赞礼拜配置情况,列成表格如下[24]

 

 

时间

依据

礼拜数目

日没

《无量寿经》十二光名

十九

初夜

《无量寿经》要文

二十四

中夜

龙树菩萨《愿往生礼赞偈子》

十六

后夜

天亲菩萨《愿往生礼赞偈子》

二十

晨朝

彦琮菩萨《愿往生礼赞偈子》

二十

午时

善道《愿往生礼赞偈子》

二十

 

 

《往生礼赞》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前序说明了修行的基本原理,六时礼赞叙述了实践的具体仪轨,后序则阐述修行的利益,所以《往生礼赞》是一本很好的修行指导书。

2、《往生礼赞》的形成

《往生礼赞》又名《六时礼赞》,在昼夜六时实行礼拜、赞叹、忏悔的实践。六时修行是佛教的通行规矩,在许多经论中都作了具体说明,佛教传到中国后,六时行法逐渐盛行,成为中国佛教的固定行法。善导正是接受当时的六时行法,将其引入净土的实践中来,从而形成了六时礼赞。

在许多经论中,都对六时修行作了具体说明,如《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中说:“昼夜六时,礼十方佛,行忏悔法,诵大乘经,读大乘经” [25],《七佛八菩萨所说大陀罗尼神咒经》说:“一日一夜,六时忏悔,礼十方佛,悔所作罪恶"[26],《十住毗婆沙论》卷六说:

 

应初夜一时礼一切佛,忏悔、劝请、随喜、回向,中夜、后夜皆亦如是。于日初分、日中分、日后分,一日一夜,合为六时,一Jc念诸佛,如现在前。[27]

经论中都记载了应在六时勤修各种法门,但是都强调了在六时中礼佛、忏悔。

六时行法成为中国佛教的定制,开始于东晋道安,《高僧传》卷五说:

 

    所制僧尼轨范、佛法宪章,条为三例:一曰行香、定座、上经、上讲之法;;曰常日六时行道、饮食唱时法;三日布萨、差使、悔过等法。天下寺舍,遂则而从之。[28]

 

盐入良道先生认为道安僧尼轨范的制定,是来源于西域僧的闻见及反省当时中国佛教僧团的日常行仪而作。[29] 其中,“常日六时行道、饮食唱时法”,《佛祖统纪》引作“六时礼忏[30],道安僧尼轨范的制定,对后来中国佛教忏仪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道安以后,六时行法在中国佛教非常盛行,屡见僧传史料中。如《高僧传》卷十二记载,弘明“诵《法华》,习禅定,精勤礼忏,六时不辍”,慧弥“足不出产,三十余年,晓夜习定,常诵《般若》,六时礼忏,必为众生; [31]《续高僧传》卷十记载,靖嵩“策众六时,精苦已来,垂三十载”,净愿“教授为务,六时礼悔,初仪不怠,敬慎法律,如闻奉用”。 [32] 开始将六时行法引入净土实践中来,应该是昙鸾、道绰,昙鸾“菩萨之法,常以昼三时、夜三时,礼十方一切诸佛,不必有愿生意。今应常作愿生意,故礼阿弥陀如来” [33],道绰修行净土 ‘‘六时笃敬,初不缺行” [34] 昙鸾、道绰将六时行法引入净土实践,引起了善导对六时礼赞的注意。

    智颉的《国清百录》(敬礼法)及三阶教的礼忏文,对《往生礼赞》的成立给予了重要的影响。

《国清百录》(敬礼法)提倡六时礼佛,并且阐明了礼佛的仪轨次第。 (敬礼法) 中说:

此法正依龙树《毗婆沙》,傍润诸经意,于一日一夜,存略适时。朝午略敬礼,用所为三;晡用敬礼,略所为;初夜全用,午时十佛代中夜,后夜普礼。”

 

《国清百录》提倡在昼夜六时礼佛,但是主张随行者的时间而实行适宜的礼佛。首先,是一段“一心敬礼常住三宝”的开场文,然后敬礼诸佛、菩萨、鬼神、皇帝、朝臣等,最后是忏悔、劝请、随喜、回向、发愿五悔。其仪轨次第与《往生礼赞》“中夜礼”完全相同,只是内容有所区别。

三阶教十分重视六时礼忏,如《续高僧传》卷十六<信行传>中说隋仆射高颖为三阶教创始人信行“于京师置寺五所……自尔余寺,赞承其度焉,莫不六时礼旋,乞食为业,虔慕结诚,如不及也”[36]。而且,信行为六时礼忏而撰的《昼夜六时发愿文》今尚存于《集诸经礼忏仪》卷上之末,此文虽然未署撰人的名字,但是敦煌写本S.2574号残卷却题作“信行禅师撰”。[37] 《集诸经礼忏仪》卷上说:

六时礼拜佛法大纲:昼三夜三,各严持香花,入塔观像、默供养,行道礼佛。平明及与午时,并别唱五十三佛,余皆总唱。……上来布置礼佛纲轨次第多少,悉是故信行禅师,依经自行此法,于今徒众亦常相续依行不绝,但以现无正文流通,恐欲学者无所依据,是以故集此文流通于世。[38]

 

广川尧敏先生对敦煌写本中有关三阶教的行仪文进行调查,指出三阶教行仪文相关写本有一百二十七件,并简单地分成“七阶佛名型”、“七阶礼忏文型”、“寅朝礼忏文型”三种类型。[39]

其中,第二类“七阶礼忏文型”的仪轨次第:1、一切恭敬敬礼常住三宝,2、香花供养,3、梵呗文(清净梵),4、叹佛功德,5、总唱七阶诸佛,6、总唱二十五佛,7、南无二佛(别唱),8、回向文,9、至心忏悔六根罪,10、至心发愿,11、梵呗文,12、说偈发愿,13、三归依文,14、七佛通诫偈,15、黄昏无常偈,16、初夜无常偈,17、诸行无常等仪节。在敦煌写本中,有<礼忏文><礼忏一本><黄昏礼忏(一本)><黄昏口时礼忏一本><十方佛名经一卷><七阶礼>等六种标题。

第三类“寅朝礼忏文型”的仪轨次第:1、一切恭敬敬礼常住三宝,2、香花供养,3、梵呗文(清净梵),4、叹佛功德,5、敬礼十方(一切)诸佛,6、回向文,7、至心忏悔,8、至心劝请,9、至心随喜,10、至心回向,11、至心发愿,12、寅朝清净偈,13、六念,14、三归依文等仪节。在敦煌写本中,有<寅朝礼忏><寅朝礼忏文><寅朝礼><十方礼>四种标题。[40]

三阶教的礼忏仪轨对善导影响特别大,“寅朝礼忏文型”的仪轨次第与<中夜礼赞偈>基本相似,而“七阶礼忏文型”的仪轨次第则与<日中礼赞偈>相似。如上博本3318<十方佛名>是大统十七年(551)的写本,B.8326(河55<七阶佛名一卷>是乾封口年(666-668)的写本,B.8318(昆96<礼忏文>则是上元三年(676)的写本,《集诸经礼忏仪》卷上所收的三阶教礼忏文,至少在开元十八年(730)已经成立。所以,这些纪年都能证明三阶教的礼忏文在善导在世时已经非常流行,所以善导在制作《往生礼赞》时肯定会吸收这些仪轨。但是,三阶教后期的有些礼忏文则受善导《往生礼赞》的影响,从而表现出一定的净土信仰。

广川尧敏先生对有关《往生礼赞》的敦煌文书进行调查,指出与《往生礼赞》相关的重要文书有十一种[41]

P.3841   日没礼赞后半、初夜礼赞、中夜礼赞

P.2722R2   日中礼赞

P.2066   (《净土五会念佛诵经观行仪》卷中)琮法师净土礼赞(晨朝礼赞的依据)、善导和上西方礼赞文

P.2963   (《净土五会念佛诵经观行仪》卷下)善导和上西方赞

S.5227   中夜礼赞

S.2659V2  日中礼赞

S.2553    日中礼赞

S.2579   日中礼赞断简

B8350(服28  晨朝礼赞后半·日中礼赞前半

大谷本   往生礼赞前序断片

守屋本   善道和上西方赞在这十一件文书中,《往生礼赞》写本四种,别行本《往生礼赞》写本三种,《往生礼赞》引用书的写本四种。其中,P.2722是净土教系行仪文、往生礼赞文一卷、十二光礼文三件文书连写,P.2722R2虽然题名<往生礼赞文一卷>,但是并不与现行《往生礼赞》一卷相当,广川尧敏先生认为是<别行本日中礼赞>,因为P.2722R2有十八个偈赞与<日中礼赞>相当,而只有六个偈赞与<日没礼赞>相当。[42]但是,根据P.2722R2的内容来看,笔者以为题名为<日中礼赞>值得商榷。P.2722R2仪轨次第如下:

 

从以上内容的比较,我们看出P.2722R2的仪轨次第与<日没礼赞>完全一样,只是其中加入了<日中礼赞>的十八个偈赞,所以我们以为应该题名为<别行本日没礼赞>比较恰当。

广川尧敏先生一句敦煌文书的写本及《集诸经礼忏仪》,对《往生礼赞》的形成作出了如下的结论:善导撰述当时的原形,在各偈赞的开头并没有“南无”(<日没礼赞>除外),智昇以后加上去的。《往生礼赞》在当时分开书写流通,别行本《往生礼赞》可能是当时净土教徒所依的行仪文。同时,<初夜礼赞>的原形并不是二十四拜,而是二十三拜,这是在善导以后,因为礼赞全体体裁上的问题,而将一偈分割为两个偈,从而成为二十四拜。<晨朝礼赞>的原形并不是二十一拜,而是二十三拜,善导以后整理礼赞全体而作了改变,所以形成了现行流通本<晨朝礼赞>偈文顺序的混乱,原形并不是流通本的顺序。最后广川尧敏先生指出,依据敦煌本,可以考察流通本中后世付加、语句出入、误记等,并进行严密校订。

广川尧敏先生通过对《往生礼赞》相关敦煌写本与流通本进行比较,并对流通本的成立给予了如下的推测:[43]

《国清百录》“敬礼法”→《七阶佛名经》→三阶教礼忏文→净土教系礼忏文→别行本《往生礼赞》→《往生礼赞偈》一卷

由于敦煌文书的发现,使我们全面校勘《往生礼赞》及探讨其成立过程称为可能,这也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

3、《往生礼赞》的仪轨次第

《往生礼赞》是日常性的六时修行方法,因此其仪轨比较简单。同时,六时礼赞的仪轨次第都一样,只是礼拜的次数与偈赞的内容有所不同,所以其仪轨在<日没礼赞>已经有详细说明,因此在后五时礼赞中只是说“忏悔同前后”。所以,我们只需要将<日没礼赞>的仪轨弄清楚,便可以了解到《往生礼赞》的仪轨次第。

因为善导在编集礼赞仪时,可能会将一些通常性的仪轨省略,如法会开始时的仪轨,所以我们根据敦煌文书及《集诸经礼忏仪》作出一些恢复,试图还原当时<日没礼赞>的法会礼赞。

1)香花供养    这是《往生礼赞》所没有的,但是从当时的各种仪轨来看,这是法会开始时必须的。根据敦煌文书S.59S.236P.2722R2及《集诸经礼忏仪》卷上的记载,香花供养的仪轨,即是大众跪在佛前,由维那举腔,大众同音唱:

 

一切恭敬敬礼常驻三宝

是诸众等,各各胡跪,严持香花,如法供养。愿此香花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化佛并菩萨。无数声闻众,受此香花云,以为光明台,广于无边界,无边无量佛土中,受用作佛事。[44]

 

2)作梵   香花供养后,由维那独唱:“供养已,一切恭敬,严持香花,如法行道,一切普诵”[45],然后大众同音唱:

 

如来妙色身,世间无与等,无比不思议,是故今敬礼。如来色无尽,智慧亦复然,一切法常住,是故我归依。[46]

 

大众起来后,顶礼三拜。

3)叹佛咒愿    大众重新跪下,维那呼:“敬礼常住三宝”,大众同音唱:

 

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佛有如是无量功德,叹不能尽,以此善根已集当集现集一切善根,以此善根滋益法界众生,悉得离苦解脱,舍邪归正,发菩提心,永除三障,常见一切诸佛菩萨及善知识,恒闻正法,福智具足,一时作佛。[47]

 

4)忏悔文、回向文    大众同音接唱下面的忏悔文与回向文:

忏悔文)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断除三障,归命忏悔,如是等一切世界诸佛世尊常住在世,是诸世尊,当慈念我、忆念我、证知我。若我此生、若我前生、从无始生死已来所做众罪,若自作、若教他作、见作随喜;若塔、若僧,若取四方僧物,若自取、若教人取、见取随喜;或作五逆无间重罪,若自作、若教他作、见作随喜;十不善道,自作、教他作、见作随喜;所作众罪,或有覆藏、或不覆藏,应堕地狱、饿鬼、畜生、诸余恶趣,边地、下贱及弥戾车,于如是等处,所作罪障,今皆忏悔。

(回向文)今诸佛世尊当证知我、当忆念我,我复于诸佛世尊前,作如是言:若我此生、若于余生,曾行布施,或守净戒,乃至施与畜生一揣之食;或修净行所有善根,成就众生所有善根,修行菩提所有善根,求无上智所有善根,一切合集,计较筹量,悉皆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过去、未来、现在诸佛所作回向,我亦如是回向。[48]

前面的三个次第是唐代法会的通行作法,忏悔文与回向文则是许多礼忏文如S.59B.8344(宇16)的重要组成部分,现行流通本《往生礼赞》都没有礼赞。另外,《往生礼赞》因为是日常性的修行仪轨,如果个人自己修行,则不须前面的四个次第,所以《往生礼赞》都没有编集进去。但是,如果许多人共同修行,应该包括前面四个次第。

现行流通本《往生礼赞》的仪轨次第十分简单,如上所述,有两种原因:第一,将一些通常性的仪轨省略,从而没有编集进去;第二,《往生礼赞》为日常性的六时礼拜赞叹,个人独自修行,则不需要这些繁多的仪轨。所以,下面我们仍然将《往生礼赞》还原到法会中去,以<日没礼赞>的仪轨为标准,对《往生礼赞》的仪轨进行考察:

1)礼佛    《往生礼赞》是以礼拜赞叹为主,<日没礼赞>礼拜十二光佛再加上其余几位佛、菩萨,总共十九拜,主法者呼:“南无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大众同音唱:“愿共众生咸归命,故我顶礼生彼国”;其余五时礼赞也都是由主法者呼:“南无至心归命阿弥陀佛”或观世音、大势至菩萨,然后大众同音唱一段偈赞。

2)至心忏悔    礼拜赞叹后,主法者呼:“普为师僧父母及善知识法界众生,断除三障,同得往生阿弥陀佛国,归命忏悔”,然后大众同音唱:

 

至心忏悔

南无忏悔十方佛,愿灭一切诸罪根,今将久近所修善,回作自他安乐因。恒愿一切临终时,胜缘胜境悉现前,愿睹弥陀大悲主,观音势至十方尊。仰愿神光蒙授手,乘佛本愿生彼国。[49]

 

“至心忏悔”是六时都有,因为在后五时礼赞都说“忏悔同前后”,但是在<中夜礼赞>中因为有忏悔、劝请、随喜、回向、发愿五悔,所以不必要另外再加“至心忏悔”。

   3)作梵 善导并没有说明作梵的内容,但是在敦煌写本中可以找出相应的内容,如P.2722R2S.59S.236P.3038P.2911R2及《集诸经礼忏仪》的梵呗文都是“处世界,如虚空;如莲花,不著水。心清净,超于彼;稽首礼,无上尊”

[50]。由此可知《往生礼赞》的作梵也应该如此。

4)说偈发愿     大众同音唱:

 

       礼忏诸功德,愿临命终时,见无量寿佛,无边功德身。我及余信者,既见彼佛已,愿得离垢眼,成无上菩提。[51]

 

唱完后,主法者呼:“礼忏已,一切恭敬”,大众礼佛三拜。

 

5)三归礼       礼拜后,主法者呼:“归佛得菩提,道心恒不退”,大众同音和:“愿共诸众生,回愿往生无量寿国”。三归礼后,最后主法者呼:“愿诸众生,三业清净奉持佛教,和南一切圣众”,大众和:“愿共诸众生,回愿往生无量寿国”。

 

 6)说无常偈    发愿后,说无常偈,六时各有独自的无常偈。主法者呼:“诸众等听说日没无常偈”,由主法者独自唱:

 

       人间匆匆营务众,不觉年命日夜去,如灯风中灭难期,忙忙六道无定趣。未得解脱出苦海,云何安然不惊惧,各闻强健有力时,自策自励求常住。[52]

 

 

 7)发愿     主法者唱完“无常偈”后,便呼:“说此偈已,更当心口发愿”,然后大众同音唱:

 

        愿弟子等,临命终时,心不颠倒,心不错乱,心不失念,身心无诸苦痛,身心快乐如入禅定,圣众现前,乘佛本愿,上品往生阿弥陀佛国,到彼国已,得六神通,入十方界,救摄苦众生。虚空法界尽,我愿亦如是。[53]

 

发愿后,主法者呼:“发愿已,至心归命阿弥陀佛”。大众礼佛三拜,法会便结束。

 从《往生礼赞》的仪轨,我们可以看出其操作性比较强,突出其实修的性质,表现得也比较简单,适合于个人自修或集体共修。

三、《观念法门》的礼赞仪

 

《观念法门》全称《观念阿弥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门》,其中有《依经明五种增上缘义》一卷,因为其内容与《观念法门》不相关连,依历来研究者的意见,应该独立成书。[54] 《观念法门》虽然在文首提示有四部分,即“依《观经》明观佛三昧法一、依《般舟经》明念佛三昧法二、依经明入道场念佛三昧法三、依经明道场内忏悔发愿法四”,但是“依《般舟经》明念佛三昧法”与“依经明入道场忏悔发愿法”,善导只是引用《般舟经》与《观佛三昧海经》的经文,并没有加以自己的阐释。[55] 所以,《观念法门》实际上只涉及两种行仪——观佛三昧行仪与念佛三昧行仪,另外,在文末附带说明了“看病人法”。

    “依《观经》明观佛三昧法”,下面小注“出《观经》、《观佛三昧海经》”,而观想的内容即是“观阿弥陀佛真金色身,圆光彻照,端正无比”。《观念法门》对修行者的要求:

 

       行者等一切时、处昼夜常作此想,行住坐卧亦作此想。每常住意向西,及彼圣众、一切杂宝庄严等相,如对目前。[56]

       

观佛三昧行仪是在一切时间于地点都可以修行,所以是一种日常性的行仪。

    观佛三昧行仪的具体修行方法是:

      

       行者若欲坐,先须结跏趺坐,左足安右髀,上与外齐,右足安左髀,上与外齐;右手安左手掌中,二大指面相合。次端身正坐,合口闭眼,似开不开,似合不合,即以心眼先从佛顶上螺髻观之。[57]

 

行者必须结跏趺坐,端坐观想,按照《观佛三昧海经》与《观经》中的前十三观,观想佛的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及花座等。并且,善导强调观想某种相好时,便具有一定的灭罪功德。

    但是,善导在这些观想中,特别强调白毫观,他说:

 

      若顺教门者,临命终时,上品往生阿弥陀佛国,如是上下依前十六遍观,然后住心向眉间白毫,极须捉心令正,更不得杂乱;即失定心,三昧难成,应知,是名观佛三昧观法。一切时中常回生净土,但依《观经》十三观安心,必得不疑。[58]

 

《观佛三昧海经》与《观经》都非常重视白毫观,强调其灭罪功能。善导将各种观想,最后集中到白毫观,除了因为白毫观容易定心外,同时也继承了经典中白毫观灭罪的说法。

同时,善导在观佛三昧行仪的最后,又回到他的凡夫本位上来,强调诵经、称名、礼赞等:

 

又白行者,欲生净土,唯须持戒、念佛、诵《弥陀经》,日别十五遍,二年得一万;日别三十遍,一年一万。日别念一万遍佛,亦须依时礼赞净土庄严事,大须精进或得三万、六万、十万者,皆是上品上生人,自余功德尽回往生,应知。[59]

 

因为观佛不易,所以善导认为称名、诵经达到一定的数量,便可以往生净土,达到与观佛三昧异曲同工之妙,从而回归到他的凡夫本位。

念佛三昧行仪所依经典为《般舟三昧经》,但是善导的念佛三昧是从《般舟三昧经》中演变出来,特别强调称名念佛,这与《般舟三昧经》有着根本的不同。《观念法门》对念佛三昧行仪的阐述十分详细,如下:

 

欲入三昧道场时,一依佛教方法,先须料理道场,安置尊像,香汤扫洒。若无佛堂,有净房亦得,扫洒如法,取一佛像西壁安置。行者等从月一日至八日,或从八日至十五日,或从十五日至二十三日,或从二十三日至三十日,月别四时佳,行者等自量家业轻重,于此时中入净行道。[60]

 

念佛三昧行仪是非日常性的行仪,要求于三昧道场或净房,并且必须庄严道场,而且在时间上要求于一月的某七日中举行。所以,在修行上则突出于某一特定时空下,集中精神,一心精进修行。

在道场内的具体修行方法,则十分简单,唯专心持名念佛:

 

若一日乃至七日,尽须净衣,鞋袜亦须新净。七日之中,皆须一食长斋,软饼粗饭,随时酱菜,俭素节量。于道场中,昼夜束心相续,专心念阿弥陀佛,心与声相续,唯坐唯立,七日之间不得睡眠,亦不须依时礼佛、诵经,数珠亦不须捉,但知合掌念佛,念念作见佛想。佛言:想念阿弥陀佛真金色身光明彻照,端正无比,在心眼前。正念佛时,若立即立念一万、二万,若坐即坐念一万、二万,于道场内不得交头窍语。[61]

 

在道场内,著新净衣,表示修行的虔诚与恭敬。同时,饮食方面尽量减少,日中一食,并且十分清淡,清心寡欲,以便能集中心力修行。在道场内,不必礼佛、诵经,只要专心合掌持名念佛;但是在念佛时,应当与观佛相结合,令心与声音能够相续。

《观念法门》中的念佛三昧行仪的具体方法,与现代佛教“打念佛七”非常相似,所以刘长东先生认为此念佛三昧行仪很可能就是后世打净七行仪的滥觞,这是合理的推断。[62]

 

 

四、《般舟赞》的礼赞仪

 

《般舟赞》一卷,全程《依观经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赞》。“般舟三昧”的梵文是pratyutpanna-buddha-saṃmukha-avasthita-samādhi,义译为“现前三昧”或“念佛三昧”。哈里先生认为这个梵文复合语可以有两种理解方法:(1)(行者、菩萨)在现在诸佛面前立的三昧(pratyutpanna-buddhānāṃ  saṃmukham  avasthitasya  samādhi);(2)在(菩萨或行者)面前现在诸佛立德三昧(pratyutpanna-buddhānāṃ [bodhisattvasya]  saṃmukham  avasthitānāṃ  samādhi[63]。(1)的意思是说行者自己不动身体,在三昧之中,被带到诸佛的国土,立于诸佛面前;而汉译“现在(诸)佛悉在前立三昧”(现在诸佛悉在(菩萨)前立三昧则是依据(2)的意思。智称为 “常行三昧”,而善导在《般舟赞》中说:

 

梵语名般舟,此翻名常行道,或七日、九十日身行无间总名,三业无间,故名般舟也。又言三昧者,亦是西国语,此翻名为定,由前三业无间,心至所感,即佛境现前,正境现时,即身心内悦,故名为乐,亦名立定见诸佛也。[64]

 

所以,善导认为般舟三昧是三业的综合修行,意业忆念观察彼土的庄严功德,口业赞叹彼土依正二报,身业在道场内旋绕佛像无间杂而修,由此感得诸佛现前,身心喜悦,故为般舟三昧乐。

般舟三昧本来出自《般舟三昧经》,三卷本《般舟三昧经》曾提及见阿弥陀佛及其西方净土:

 

其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持戒完具,独一处止,心念西方阿弥陀佛。今现在随闻当念,去是间千亿万佛刹,其国名须摩提,在众菩萨中央说经,一切常念阿弥陀佛。[65]

 

这与鸠摩罗什所译《阿弥陀经》中所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66]极为相似,但是《般舟三昧经》强调心念阿弥陀佛,这与称名有着根本的不同,《般舟三昧经》是以般若空的思想为依据来论述见佛三昧的,强调的是超越色身的见佛,达到法身实相的证悟而修习大乘的念佛。《般舟三昧经》所说的念佛是空、无我的念佛,由此念佛而引出的三昧亦当是空的三昧。般舟三昧是空的体证,也是般若智慧的完成。后来,庐山慧远创立了般舟念佛三昧,而中国净土教史上的禅净融合正是慧远念佛思想的延伸与发展。[67]

善导以称名为正行的正业,而其他法门的修行则是杂行或助业,善导在《般舟赞》中对正杂行、正助业进行会通,他在《般舟赞》开头的序文中说:

 

敬白一切往生善知识等大须惭愧,释迦如来实是慈悲父母,种种方便发起我等无上信心。又说种种方便教门非一,但为我等倒见凡夫,若能依教修行者,则门门见佛得生净土。……同以诸佛为师,以法为母生养,共同情亲非外,不得轻毁他有缘之教行,赞自有缘之要法,即是自相破坏诸佛法眼,法眼既灭,菩提正道履足无由,净土之门何能得入?[68]

 

“种种方便”是指佛陀所开示的种种法门,尤其是指圣道修行法门,善导将圣道自力修行也归入净土,强调只要回心净土,则亦能往生,从而突出法门的平等。如《般舟赞》中说:“门门不同八万四,为灭无明果业因”、“佛教多门八万四,正为众生机不同”[69],善导指出种种法门都是因为众生根机不同所对治的烦恼不同,故有八万四千法门。

但是,他又在诸多法门中强调念佛法门,《般舟赞》中说:

 

璎珞经中说渐教,万劫修功证不退,观经弥陀经登说,即是顿教菩萨藏。……门门不同名渐教,万劫苦行证无生,毕命为期专念佛,须臾命断佛迎将。……一念一时随众听,百千三昧自然成,一切时中常入定,定理闻经皆得悟。[70]

 

善导用赞歌简单的方式将佛陀一代时教判为渐、顿,各种圣道门是渐教,而唯有念佛净土法门为顿教,从而将念佛法门从其他法门中提升出来。同时,善导认为种种三昧在娑婆世界很难修成,所以必须先念佛往生西方净土,然后在极乐世界自然修成百千三昧。这也是为了回应当时其他宗派提倡各种圣道门,轻视净土教[71],善导则是将圣道门首先归入净土中,然后又提高念佛法门。

所以,整个《般舟赞》为了使众生能生起无上信心,“入净土之缘起,出娑婆之本末”,然后修般舟三昧,得三业清净,生佛国土,诱导终生归入净土门,这是善导撰述《般舟赞》的动机。所以,《般舟赞》并没有明显的行仪,而是为了劝化一般民众能对净土生起信心而作的通俗赞歌。

《般舟赞》总共五百六十三行,一千一百二十六句,每句都有“愿往生”和“无量乐”,其中有说到“般舟三昧乐”三十七个地方,所以可以分为三十七段。开头有前序,开示缘起大纲,最后有跋文,说明终生迷悟的本性,前后是劝诫行者的。《般舟赞》通过《观经》来赞叹依正庄严,从而使众生生起无上信心,其行仪虽然难以了解,但是一定非常简单。

 

五、后论

 

《法事赞》、《往生礼赞》、《观念法门》、《般舟赞》是善导“行仪分”的著作,是善导为了实践自己的净土信仰而制作的礼赞仪。所以,对这些著作的解读,是了解善导礼赞仪的唯一途径。但是,善导礼赞仪的制作,肯定受到当时各种法会仪轨的影响,尤其是六朝以来礼忏的流行,所以探讨礼赞文、礼忏仪及唐代各种仪轨是还原善导礼赞仪的重要基础。

善导在唐代佛教各种法会仪轨的影响与刺激下,将自己的净土信仰通过各种具体方法表现出来,形成完备、庄严的礼赞仪。《法事赞》是善导礼赞仪中最完备与最隆重的仪式。我们通过对《法事赞》的解读,结合唐代讲经仪轨,还原《法事赞》的仪轨,分为法事大纲、请护法众、略请三宝、广请三宝、前行道、前忏悔、转读、忏悔、行道、叹佛咒愿、唱七礼、随意等十二个次第。同时,我们将《法事赞》行仪的场所画成图,作出最大努力的恢复。

《往生礼赞》是日常性的礼赞仪,我们首先着重探讨了《往生礼赞》的形成,指出六时行法在经论的说明及中国佛教的流行,尤其是《国清百录》的“敬礼法”及三阶教礼忏文对《往生礼赞》的巨大影响。同时,我们通过前辈对敦煌文书的研究,探讨现行流通本《往生礼赞》的形成过程。最后,我们以<日没礼赞>为标准,探讨了《往生礼赞》的仪轨次第,分为礼佛、至心忏悔、作梵、说偈发愿、三归礼、说无常偈、发愿等七个次第。

《观念法门》与《般舟赞》的行仪十分简单,我们考察了《观念法门》的观佛三昧行

仪与念佛三昧行仪,指出善导在观佛三昧行仪中突出了凡夫本位的特色,及念佛三昧行仪与后来佛教“打念佛七”的关连。我们强调《般舟赞》是善导为了对当时佛教界提倡的“圣道门”而作出的回应,将“圣道门”的修行回归到净土信仰中,同时又突出念佛法门的殊胜。

我们通过对善导礼赞仪的考察,试图还原礼赞仪的仪轨次第,能够恢复当时法会的盛况。同时,我们强调了善导在受到当时佛教法会仪轨影响的同时,又表现出自己的特色,这也是受到中国固有“礼”文化的刺激与融化的结果。

 

后记:本文是笔者在中国佛学院就读研究生时毕业论文的一部分,是在姚长寿先生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在写作过程中,得到湛如法事在资料上的帮助及诸多教示。在此,谨向关心笔者成长的诸位法师、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1] 《续高僧传》卷27,《大正藏》卷50,64a.

[2]  孙昌武〈唐长安佛寺考〉详细讨论了长安寺院概况,指出在长安城及其附近有一定规模的佛寺就应有二百以上。同时,孙先生还考察了有关寺院管理与经营,寺院的宗教活动,寺院的社会文化活动。最后,孙先生提出唐代长安寺作为佛教大发展的成果,主要代表的是当时高级僧侣的佛教、官方御用的佛教、贵族士大夫佛教的发展形态。它们是当时高度发展的佛教学术中心,是朝廷祀祀祷祝祭活动的场所,同时又是城市文化活动的中心。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已和群众的真挚热烈的信仰相脱节了。唐代群众性的佛教邢台市新兴的禅和净土法门。它们不仅更为生活化、简单化了,而且兴起在远离朝廷的各地方,然后逐渐才向政治中心的长安渗透。这种兴盛的信仰活动主要是在普通的佛堂、兰若、经坊、斋会里,在社邑和家庭以至日常生活中进行。见《唐研究》第2期,第1-49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3] 琢本善隆《中国土教史研究》,第183,大出版社,京,1976年。

    [4] 仁《入唐求法巡礼行》卷l,第21

    [5]《大唐西域》卷二:“随所宗事,多有旋,或唯一周,或三匝,宿心别请,数从欲。,《大正藏》卷5l877c;季羡林《大唐西域校注》卷2,第205,中华书局,1985年。  《南海寄内法》卷:“言旋右者,梵云喇特崎孥(pradaksina)喇字乃有多,此中意趣,事表旋行。特崎孥即是其右,明尊便之目。故人名右手特崎手,意是从其右边为便,方合旋矣。”,  《大正藏》卷54225b王邦《南海寄内法校注》,第166,中华书局,1995年。

    [6]《修》,《大正藏》卷83371a

[7] 刘长东先生将讲经仪式与《法事赞》进行详细比较,考察了二者之间的同异,认为《法事赞》并

不是讲经法会,而是为弥陀信徒祈生西方净土作功德而施设的法会。见《晋唐弥陀信仰研究》,第16l

166页,四川联合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8年。

    [8] 三枝树隆善(善导大师①宗教理念上实践),日本佛教学会编《佛教仪礼——手①理念上实践,第129

页,平乐寺书店,京都,1978年。

    [9]《转经行道愿往生净土法事赞》卷上,《大正藏》卷47424c

    [10] 有关手炉,《释氏要览》卷中说:“法苑云:天人黄琼说迦叶佛香炉,略云前有十六师子白象,于

二兽头上别起莲花台以为炉。后有师子蹲踞,顶上有九龙绕承金花,花内有金台宝子盛香,佛说法时常

执此炉。比观今世手炉之制,小有仿法焉。  《大正藏》卷54279e

[11]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2,第74页。

[12]《集诸经礼忏仪》卷上,《大正藏》卷47.456a

[13]《转经行道愿往生净土法事赞》卷上,《大正藏》卷47.424a-b

[14]《转经行道愿往生净土法事赞》卷上,《大正藏》卷47.426a

[15]《转经行道愿往生净土法事赞》卷上,《大正藏》卷47,427c

[16]《安乐行道转经愿生净土法事赞》卷下,《大正藏》卷47,437a

[17]《安乐行道转经愿生净土法事赞》卷下,《大正藏》卷47437c

[18] 佐藤成顺(善导书写阿弥陀经愿文の思想>,户松启真编《善导教学の成立とその展开》,第    157174页,山喜房佛书林,东京,1981年。

[19] 广川尧敏(净土三部经),福井文雅、牧田谛亮编《讲座敦煌· 7·敦煌と中国佛教》,第83    84页,大东出版社,东京,1984年。

[20] 三枝树隆善(善导大师の宗教理念と实践),日本佛教学会编《佛教仪礼——その理念と实践》,    130页。佐藤心岳(法事赞の研究),佛教大学善导教学研究会编《善导教学の研究》,第259-269页。

[21] 成濑隆纯对《往生礼赞》的前、后序进行比较研究,提出前序是参照《安乐集》而写成,而后序是参照《观念法门》而完成,并且推定此书的成立是在善导入长安不久后而写成的。  {往生礼赞前·后    序の考察),《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29卷,第2号,1981年。

[22]《往生礼赞偈》,《大正藏》卷47438a

[23]良忠《往生礼赞私记》卷上说:“行门中,《礼赞》者,礼拜、赞叹二种正行;《观念法门》者,观、称二行;《般舟赞》者,赞叹正行;《法事赞》者,读诵、赞叹、供养三种正行。凡行仪卷中,偏劝正行,未有杂行仪,则图思此宗专正斥杂,各明助中皆说念佛。”见《净土宗全书》卷4,第377页。

[24]《往生礼赞偈》,《大正藏》卷47438a

[25]《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大正藏》卷9390b

[26]《七佛八菩萨所说大陀罗尼神咒经》卷1,《大正藏》卷2l538b

[27]《十住毗婆沙论》卷6,《大正藏》卷2647b

[28]《高僧传》卷5,《大正藏》卷50353b

[29] 盐人良道<释道安の僧尼轨范と悔过法),《大正大学大学院研究论集》创刊号,第3页,1977 年。

[30]《佛祖统纪》卷33,《大正藏》卷49319a

[31)《高僧传》卷12,《大正藏》卷50408ac

[32]《续高僧传》卷10,《大正藏》卷50502a504~

[33]《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卷下,《大正藏》卷40835b

[34]《续高僧传》卷20,《大正藏》卷50594a

[35]《国清百录》卷1,《大正藏》卷46794a。池田鲁彦《国清百录の研究》,第143页,大藏出版社,东京,1982年。

[36] 《续高僧传》卷16,《大正藏》卷50560a

[37] 原卷题作<礼佛忏悔文一卷>,黄永武编《敦煌遗书最新目录》,第92页。

[38] 《集诸经礼忏仪》卷上,《大正藏》卷47465c

[39] 广川尧敏<敦煌出土七阶佛名经について---三阶教と净土教との交涉>,《宗教研究》第251卷,第71-105页,1982年。

[40] 汪娟博士指出:事实上,在广川尧敏的分类中,除了列出仪节和标题之外,并未指出三种类型的根本差异。而且检查上列有标题的写本,也可以找到分类上的错误。例如:第二类“七阶礼忏文型”所收本,主要是敬礼十方佛,并没有总唱七阶诸佛、二十五佛,因此反而比较接近第三类。见《敦煌礼忏文研究》,第117页,法鼓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台北,1998年。

[41] 广川尧敏<礼赞>,福井文雅、牧田谛亮编《讲座敦煌·7·敦煌と中国佛教》,第433-446页。

[42] 同上。

[43] 广川尧敏<净土礼赞文の成立と展开>,第7次中日佛教学术交流会议论文,1998年。

[44] 《集诸经礼忏仪》卷上,《大正藏》卷47456aS.59 <七阶佛名>有所不同,最后一句是“无边无量作佛事”。

[45] S.59作“供养已,一切恭敬,普诵”。

[46] 《集诸经礼忏仪》卷上,《大正藏》卷47456a

[47] 同上。

[48] 《集诸经礼忏仪》卷上,《大正藏》卷47457a

[49] 《往生礼赞偈》,《大正藏》卷47440b

   [50] 《集诸经礼忏仪》卷上,《大正藏》卷47465a

[51] 《往生礼赞偈》,《大正藏》卷47,440b-c

[52] 《往生礼赞偈》,《大正藏》卷47,440c

[53] 同上

[54] 望月信亨《中国净土教理史》,印海译,第125-126页,慧日讲堂,台北,1974年。藤原凌雪《念佛思想之研究》,印海译,第242页,法印寺,美国,1997年。

[55] 关于《观念法门》及《依经明五种增上缘义》所引用的经文,见渡边真宏<善导“行仪分”所引 の诸经典について----《观念法门》を中心に> ,《大正大学大学院研究论集》,第10号,1986年。

[56] 《观念阿弥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门》,《大正藏》卷4722c

[57] 同上。

[58] 《观念阿弥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门》,《大正藏》卷4723b

[59] 同上

[60] 《观念阿弥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门》,《大正藏》卷4724a-b

[61] 《观念阿弥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门》,《大正藏》卷4724b

[62]刘长东《晋唐弥陀信仰研究》,第175页,四川联合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8年。

[63]参见Paul HarrisonThe Samādhi of Direct Encounter with the Buddha of the PresentAn Annotated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Tibetan Version of the Pratyutpanna- Buddha- Saṃmukāvasthita- Samādhi- Sūtra with Several Appendices relation to the History the Text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Buddhist StudiesTokyo1990, pp.1

[64]《依观经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赞》,《大正藏》卷47448b

[65] 《般舟三昧经》卷上,《大正藏》卷13905a

[66] 《佛说阿弥陀经》,《大正藏》卷12346c

[67]姚长寿<庐山慧远的般舟三昧思想>,《净土》1998年·特刊,第10-16页。另外,有关慧远的净土思想,亦可参考传印法师<庐山慧远的理念及其现代意义>,《净土》1998年·特刊,第1-9页;木村英一编《慧远研究·研究篇》,创文社,东京,1962年。桜部建<慧远>,《净土佛教の思想》,第3卷,讲谈社,1996年。

[68] 《依观经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赞》,《大正藏》卷47448a-b

[69] 《依观经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赞》,《大正藏》卷47448c449a

[70] 《依观经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赞》,《大正藏》卷47448c-449a

[71]  佐藤 健先生认为善导在世时,圣道异学异见的人执净秽不二,轻视诽谤舍此往彼得教法,所以善导提出教诫。见<般舟赞の研究>,佛教大学善导教学研究会编《善导教学の研究》,第335-336页。

 

 


 

 

中国佛学院
中国北京市西城区法源寺前街9号 9 Fayuansi Qianjie,Xicheng,Beijing 100052 China
TEL:010-83520844,83517183 FAX:010-83511897
网站电话:010-83511897 邮件:zgfxycn@sina.cn 京ICP备150028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