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集锦 > 中国佛学 > 法源 > 总第十八期(2000年)

编后

作者: 来源: 更新时间:2013年03月06日

公元二OOO年,对中国佛教界来说,是十分不寻常的一年。深受佛教界僧俗爱戴的赵朴老永远离开了我们,朴老的离去,是佛教界无法弥补的巨大损失。在劫后佛教复兴中,无论是宗教政策的落实,还是国际佛教的交流;无论是佛教教育事业,还是佛教文化建设,朴老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记得在一次中国佛学院新生入学典礼上,朴老满怀热情地说到,自己有信心将佛教带入二十一世纪。然而,就在新世纪即将来临之际,他却永远离去,这多少给大家留下了遗憾,但朴老留下的佛教事业却是无尽的。朴老生前非常重视佛教教育,一九九二在上海佛教教育座谈会上,朴老强烈呼吁有识之土,强调佛教界当前最迫切的任务,关键在于培养人才。八十年代初,要是没有朴老等老一辈佛教领袖的倡导,复办中国佛学院及一些地方佛学院,今天佛教界将是什么样的局面,是很难想象的。在朴老离开的这段日子里,各地佛教界纷纷以不同的方式来怀念朴老的功德,寄托哀思。中国佛学院的全体师生也同全国佛教界一起,深切怀念朴老生前对佛学院关怀和爱护的功德。因此,在本期《法源》刊出之际,刊登了朴老曾经写给佛学院同学留念的嘉言,以寄托佛学院全体师生的哀思之情。从朴老俊逸的书法中,我们再一次感受到老人的睿智和修养。

 众所周知,以佛学院的形式来推动佛教教育及人才培养,是近现代以来的新课题。以这种形式兴办教育及培养人才,对近现代佛教事业的发展,确实产生过不可估量的影响,但其间也有曲折和艰辛。特别是当前,佛学院兴办或创办了数十所,但存在的问题确不容乐观。诸如教育体制、教材设置等问题,日益严峻。可以毫不掩饰地说,当前佛教教育仍处在摸索阶段,需要认真的总结和思考。如果能形成系统的教育体制及统一的教材设置,更有利于佛教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然而,此类问题的彻底解决,绝非易事,需要投入相当的人力和时间。尽管如此,我们仍翘首以待,希望能早曰实现佛教教育事业和人才培养工程的‘大团结’!全国佛教教育形成系统的教育体制及统一的教材设置。

本期《法源》刊出的文章,即有本院法师、老师、研究生的研究成果,也有学界专家学者及青年学生的专题研究,更得到国际佛教学者的支持。教界以信仰的方式来弘扬佛教文化,学界以文化的角度来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教界学界,两类界别,两种角度,真正实现了教、学二界的理解与合作,我们也希望这种合作在各方面的支持和关心下,前景越来越广阔,越来越深入。同时,本期《法源》刊出的文章,在内容上涉及的范围也十分广泛,诸如印度佛教、天台、经、论、净土、戒律、唯识、禅宗、忏法、断代史、造像艺术等领域的研究。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佛学研究的领域在不断地扩展,这是十分可喜的局面。然而,我们仍希望研究领域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期待着佛学研究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另外,本期《法源》在版面上也作了调整,将以前的尾注改为脚注,这是—种新的尝试,目的在于方便读者,希望得到大家的谅解。

本期《法源》发行之际,收到兄弟院校——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副院长却西活佛、那仓活佛的题词,两位大师热洋溢的题词,对汉传佛教的弘扬寄予了无限的厚望,这种厚望将化为动力和勉励,促进汉传佛教的发展和振兴。在此,对两位大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谢意!     

本期《法源》在编辑过程中,不但得到包括院领导在内的法师、割币及研究生的热情支持,也得到学界专家学者及青年学生的慷慨赐稿。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更希望你们的支持能—如继往,共同爱护和耕耘这块园地。同时,97级、99级部分同学在校对过程中给予了热心的帮助,对你们的辛勤劳动,衷心的说一声:谢谢!   

新的千年,新的世纪。迎接千年的钟声即将敲响,告别世纪的末班车已缓缓驶进站台。我们真诚的希望越来越多的有心人来关心、支持和推动佛教教育的发展!同时我们希望在您的支持和关心下,《法源}能在更新中不断发展,从摸索中走向成熟。

中国佛学院
中国北京市西城区法源寺前街9号 9 Fayuansi Qianjie,Xicheng,Beijing 100052 China
TEL:010-83520844,83517183 FAX:010-83511897
网站电话:010-83511897 邮件:zgfxycn@sina.cn 京ICP备150028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