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集锦 > 中国佛学 > 法源 > 总第二十六期(2008年)

《中国宗教报告(2008 )》出版

作者:黄陵渝 来源:本站原创 更新时间:2012年04月09日

 

金泽、邱永辉主编的中国第一部宗教蓝皮书[1]——《中国宗教报告(2008 )》(含光盘),已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于20087月出版。

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改革开放为中国社会带来的深刻变化。随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贯彻执行、宗教活动的逐步恢复、对外学术交流的日益繁荣,为中国的宗教研究提供了一个宽松的氛围,也提供了动力与挑战。与此同时,改革开放30 年的社会文化变迁和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使中国宗教状况出现一些新变化,主要是信教人数持续增长,教徒结构明显变化,宗教格局面临冲击,国际影响更加突出,宗教矛盾日益复杂等等。冷战的结束,使被美苏两极对抗所掩盖的诸多非传统安全问题得以释放,宗教因素在后冷战国际关系和安全体系中的作用正在迅速提升。中国目前正处于剧烈的社会转型期和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包括传统宗教和民间信仰在内的信仰多元生态观,已成为中国当下有目共睹的社会事实。这一生态观在势不可挡的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变得更加复杂多变。民族、宗教无小事。宗教问题从来就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同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社会等方面历史和现实的矛盾相交错,与现实的国际冲突相交织,成为国际关系和世界政治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中国宗教的新生态,对宗教学界和宗教界提出了许多新问题。促使中国宗教学界对中国宗教在社会文化发展中的作用,中国宗教的格局与问题,中国宗教与安全、法治、外交以及国际政治的关系等方面,产生了新的认识。与此同时,新时期党和政府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的落实,也需要宗教研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积极配合。中国的宗教学研究正面临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未来数年在基础理论和学科体系建设上将会有大的发展和质的突破。面对新挑战,为了推动学术创新、学科建设,抢占学术制高点,促进中国宗教学研究,完善当代宗教研究的学科体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以当代宗教研究室为龙头,组织专家学者、权威人士、相关政府机构官员,对中国宗教在当代社会文化发展中的作用,中国宗教的格局与问题,中国宗教与安全、法治、外交以及国际政治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回顾、分析和前瞻,推出《中国宗教报告(2008 )》 一书。

该书是中国第一部整体把握中国宗教态势的蓝皮书,全书共计24万字,由总报告、专题研究和热点关注三大部分组成。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党委书记曹中建为该书题了前言。书中的16 篇文章既有从现实问题出发对当代中国宗教趋势的评估、对宗教及其信教者分布状况的分析和对宗教与政治关系的关注,也有从宗教学术体系建设出发,对“宗教观”的探索、“宗教学体系”的构建、“理论”研究与“现实”举措的呼应等方面,作出回应、概括和探索,表现出难能可贵的创新意识,忧患意识和世界眼光,开拓了当代宗教研究的新境界。通过这部蓝皮书,人们可以了解中国宗教的新生态,当代中国多元宗教(信仰)结构的新变化,了解“五大宗教”中出现的新问题,了解中国宗教和宗教学研究面临的新的国际环境和新挑战。该书对于深入研究中国宗教状况的新变化新趋势,研究新思路新办法,妥善解决涉及宗教的各类矛盾,促进宗教关系和谐,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国家宗教事务局王作安副局长在《我国宗教状况的新变化》一文中,阐述了改革开放30 年来,特别是进入21 世纪以来,我国宗教状况出现一些新变化,主要是信教人数持续增长,教徒结构明显变化,宗教格局面临冲击,国际影响更加突出,宗教矛盾日益复杂。深入研究我国宗教状况的新变化、新趋势,新思路、新办法,妥善解决涉及宗教的各类矛盾,促进宗教关系和谐,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他强调:宗教问题历来就不是孤立存在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社会处境中,宗教状况都会出现相应的变化。我国宗教状况出现的新变化新趋势,应当深入到社会变革、现代化进程中和国际大背景中去探究其根源,同时又要深入研究在这种处境中宗教本身的反应及发展规律。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这一重要论断,既是对我们党长期以来处理宗教问题实践经验的总结,也为妥善处理新形势下的宗教问题指明了方向。

 

国家宗教事务局一司刘威副司长的《2007 年佛教之我见》一文,指出2007 年中国佛教生态的特点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呈现整体繁荣面貌,二是中国佛教在整体发展中表现为持续的不均衡,三是中国佛教样态向多样化趋势发展。在这一年里,中国佛教面临的最大问题和挑战依然是佛教商业化问题,该问题引发了佛教界的思考:今天的寺庙功能应该是什么?寺庙方丈的职责应该是什么?佛教传统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改变?谁来改变?他认为,面对全球化的大背景和正在发生的中国社会的日益变化与转型,我们应以发展的、比较的和期待的眼光来看待当代的中国佛教。

他提出:今天的在中国佛教面临许多新问题,但这些又都是发展中的问题。如果把这些问题放在中国的发展阶段上来看待。那么对于佛教我们就不会过于苛责,而是多了一些包容。其次,以比较的眼光看中国佛教。处在全球化的语境中,我们需要把中国佛教放在一个更大的格局里面看。从内部来说,要把内地佛教与港台佛教进行比较,汲取港台佛教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从外部来说,需与韩国、日本、泰国、斯里兰卡等周边国家的佛教进行比较。韩国、日本是发达国家,泰国、斯里兰卡是相对迟滞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则是崛起过程中的发展中国家。那么环顾周边,中国佛教应该学习什么?他认为应该向两头学习。学习韩国、日本佛教在发达社会下的成长经验,向南亚国家佛教学习如何守护传统,如何保护自身文化,从而走出当代中国佛教独立特色的道路。以比较的眼光能够找出问题,发现规律,因此,应从中国社会的发展、转型的视角看,对中国佛教可以作出前瞻性的判断和选择。再次,以期待的眼光看中国佛教。中国佛教在现阶段,应该发挥大的作用,这是社会对中国佛教的一种期待,期待中国佛教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为中华文化复兴作出贡献。

 

 

 

 

 



[1]蓝皮书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按年份出版的品牌图书。

 

 

中国佛学院
中国北京市西城区法源寺前街9号 9 Fayuansi Qianjie,Xicheng,Beijing 100052 China
TEL:010-83520844,83517183 FAX:010-83511897
网站电话:010-83511897 邮件:zgfxycn@sina.cn 京ICP备150028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