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集锦 > 中国佛学 > 法源 > 总第二十二期(2004年)

二十一世纪佛教僧伽教育的展望

作者:理证 来源: 更新时间:2012年03月19日

  

作者理证法师,中国佛学院教导室主任、讲师。

 

 

历史的车轮已经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崭新的世纪,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全新的世纪,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高度发达,人类对精神的需求将会逐渐增大。社会的需求与佛教事业的发展,对佛教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新世纪,佛教教育应该走怎样的发展道路,佛教院校僧伽教育的现状如何,又怎样展望二十一世纪佛教教育发展的前景?同时,应该更加引起大家思考的是,面向新的世纪,如何更好的办好僧伽教育,这是当前和今后的头等大事,也是当务之急,迫在眉睫,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共识。
  佛教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它与社会上的其他教育有着明显的不同,具有佛教自身的显著特点。现代佛教教育所面临着的许多问题与矛盾,也是与佛教教育自身的特点密切相关的。如佛教教育中僧伽教育与普及(信众)教育的关系问题,传统义解与现代学术的融合问题,传统的师徒授受与现代学院制教学的优劣问题;学与修、内修与外弘、契理契机的教育与培养的关系等问题,如此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在佛教教育实践中必然要面对的,不过,出现问题或矛盾并不可怕,关键是我们用怎样的心态去面对这些问题。如下就我个人的观点和看法,从几个方面来谈一谈当前佛教僧伽教育的现状以及抓好僧伽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当前佛教僧伽教育的现状

 

佛教的兴盛与佛法的昌明,固然要具有众多条件和因缘,但是佛教教育问题是关系到佛教未来整体发展的核心问题。虽然说佛教教育是面对四众弟子的,但目前主要的问题还应该倾向于僧伽教育,因为僧伽教育的成败,将直接关系着佛教的发展与生死存亡。

回顾二十世纪中国佛教的发展历程,佛教院校的创立和发展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佛学院的恢复,各地纷纷兴办佛学院,培育了数以千计的佛教人才,逐渐改变了目前佛教界人才青黄不接的局面,为新时代佛教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从19569月中国佛学院成立至今,各省、市、地区已创办各级佛教院校三十余所。中国佛学院设有本科生班和研究生班,以培养佛学学术研究人才、佛学专业教学人才、国际佛学交流人才和各地寺院的高级管理人才为目标。19809月中国佛学院恢复以来,已经培养出本科生300多名,研究生20多名,还有30多名学僧从佛学院毕业后前往日本、英国、美国、斯里兰卡、缅甸、韩国等国留学。毕业后分配到全国各地的这些学僧,通过自己的弘法活动和学术研究,已经成为中国佛教界继往开来的中坚力量,发挥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20多年来,佛教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全国各地也陆续成立了各级佛教院校,形成由初、中、高三级院校组成的佛教教育体系,在地方办学有一定知名度的院校有:闽南佛学院、苏州灵岩山佛学院、南京栖霞山佛学院、福建佛学院、上海佛学院、湖南省佛学院、四川尼众佛学院等,以及还有西藏、四川、甘肃和青海的藏语系佛教院校。这些院校,已经并正在为培养新世纪适应社会需要的德才兼备、解行并重的弘法利生人才。
  佛教兴旺,教育为本。也就是说,佛教的兴旺与发展离不开院校教育,佛教院校也已经成为全国佛教界培养和输送高素质人才的重点基地。许多出家人通过佛学院的系统学习,不仅在佛学方面受到了很好教育,而且在其它文化知识方面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从目前佛教界参与寺务管理的人才来看,全国各地从事寺院管理、佛教协会工作以及讲经弘法、对外交流等各项佛教事业的出家人,大部分都是毕业于各地的佛教院校。甚至有的在中国佛学院和国外一些著名大学已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

然而,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中国佛教教育的现状,就目前的状况来说,佛教院校培养出来的学僧还远远不能够满足于社会的需要;因为部分佛教院校的规模和投入相对还比较小;其中有些院校的教学设备比较落后,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还需要不断的提高,院校的体制和管理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和完善。

 

 

二、僧伽教育的重要性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佛法的住持与弘扬,需要清净的僧伽。印度佛陀在世的时代,佛陀以其自身崇高的摄受力与感召力,制定僧团的律仪,通过僧团的运作与戒律的奉行对佛弟子(比丘)进行培养与教育,这是佛陀对僧伽教育为我们所作的典范;佛教传到中国以后,中国佛教的祖师和高僧大德们通过僧团制度的建设与清规的制定,以师徒关系为纽带,以僧团大众的熏修为基础,将僧团建设与僧伽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造就了许多弘法利生的佛教人才。

佛教人才的培养,直接关系到佛教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到佛教事业发展的兴衰成败。中国佛教协会鉴于发展佛教教育,培养佛教人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19921月于上海召开全国汉语系佛教教育工作座谈会,会后发表具有历史意义的文件,就是《全国汉语系佛教教育工作座谈会纪要》。纪要的内容:主要强调为适应中国佛教事业的不断发展培养大量合格佛教人才的必要性,说当前和今后相当时期内佛教工作最重要、最紧迫的事情第一是培养人才,第二是培养人才,第三还是培养人才。” 1993年中国佛教协会举行第六届全国代表会议,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再次强调:大力培养合格僧才,加强人才建设,是关系中国佛教命运和走向的头等大事,是我国佛教事业建设与发展最紧迫、最重要的任务。

2002年中国佛教协会举行第七届全国代表会议,中国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圣辉大和尚,与新的一届佛协领导班子再次强调当前和今后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是:“抓好佛教教育工作。”会长一诚大和尚在大会讲话中说:“佛教教育的工作重点是要加强佛教院校教育,采取切实措施搞好中国佛学院和一些地方佛教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尽快制定、编写出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同时,各级佛协、各地寺院要在实际工作中大胆启用人才,使其在工作中锻炼成长。应建立健全佛教高素质人才培养和使用机制,建立人才库及人才交流体系。佛教教育体系除院校教育外,还要加强寺院教育、居士教育、开办多种形式的培训班和进修班。随着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佛教教育应该逐步开展函授教学、电化教学、网络教学以及同社会大学相结合的代培教育”。

一诚大和尚同时强调指出:“培养高素质人才,必须加强佛教信仰和道风建设是自身建设的核心和基础。信仰建设的核心是树立正信,加深对佛教教义教理的学习。信仰建设和道风建设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如果没有正确的信仰作为核心,就谈不上道风建设,道风建设是信仰建设的具体体现。同时要求僧伽具足正信,勤修三学,遵守戒规”。

僧伽是佛陀的出家弟子(比丘),是三宝之一。因此确定三宝的地位,维护三宝的尊严,是决定佛教兴衰的关键,也是佛教能否立足于未来社会的根本,而僧伽教育的培养,则是未来佛教发展的动力。只有重视僧伽教育,才能使佛教的整体素质得到加强,才能使佛教在未来社会立于不败之林。随着社会科学生产力不断的提高和发展,未来的社会必将呈现出更加文明、更为现代化的生活模式,这就需要造就一大批有信仰、有知识、有文化、有道德的僧伽青年,以适应佛教与社会整体发展的需要。

 

 

三、契机契理,培养高素质人才

 

佛教要适应时代,适应社会,必须要契机契理地培养出一批高素质、高质量的能够担当起弘法利生重任的佛教人才。按当前的情况来看,佛教在人才培养上应包括两个方面,即是面向佛教内部的僧伽教育和面向外部社会大众(居士)的普及教育。其中僧伽教育是佛教教育的核心,在佛教教育中占有主导的地位,而面向社会大众的普及教育是佛教教育的另一重要方面。应当说,这两种教育是相辅相成、不可偏废的。

僧伽是住持佛法的主体,是佛教三宝中的僧宝,所以僧伽教育是重中之重,他们担负着绍隆佛种、续佛慧命的历史重任。只有培养造就出更多的学修兼备、内修与外弘并举的优秀僧才,才能使这古老而传统的佛教昌盛不衰,充满着生机与活力。另外,僧伽在自修自证的同时,还要肩负起弘扬佛法、利益众生的使命,以自己的宗教修养和情操,教化、吸引和感召社会各界的人们,以增强佛教的亲和力,使人们乐于亲近僧人、修学佛法,沐浴佛陀的甘露法雨,获得清凉与光明。

社会大众的普及教育,也是佛教教育的一部分,因为社会是佛教得以发展的土壤,社会大众既是僧人弘化施教的对象,又是僧源僧才的资源宝库。任何宗教若脱离了社会大众,不问世事,就会流于空洞,失去自身的生命力和存在的价值。佛教的根本宗旨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净化社会,净化人心。因此,僧伽教育必须与社会大众教育结合起来,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弘法利生、利益社会、庄严国土、利乐有情。
  佛教要与时代的发展相协调相适应,必须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在培养高素质人才之外,还必须以开阔的胸怀容纳各种学科的先进成果。在教学与研究中,以佛教义理为核心,以相关学科为辅助,将佛教的相关领域纳入教学与研究的范围,如佛教文学、佛教历史、佛教艺术、佛教医学、佛教建筑、佛教音乐等等,这样既丰富、开扩了教学的内容,又能不断地吸引众多领域的人们对佛教的兴趣,使未信者得信,已信者增长。

 

 

四、完善佛教教育体制,提高僧伽教育质量

 

关于僧伽教育的体制,中国佛教界已经基本上形成了初级、中级、高级的教学模式。但是,目前佛教教育的现状在体制建立上还不能够前后呼应,各级佛学院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教学大纲,在课程的设置上还存在一些不太合理和不够完善的地方。

纵观历史,佛教自传入中国以来,佛教的教育一直是在寺院中完成的,基本上沿袭着师徒授受的形式。后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由于西方教学的传入和社会形势的变迁,佛教院校教育代替了师徒的授受教育而成为佛教教育的主要形式。对比这两种教育体制,应当说各有利弊。传统的师徒授受是建立在师徒间长期的、单纯的、特殊的关系之上的,这种形式使师徒间容易达成默契和心灵的沟通,因为较少受到外界的干扰和影响,从而有利于戒律的奉行和禅定的修持,以及僧格的培养和正见的确立。而近来现代的院校式佛教教育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既有着传统教育所不可比拟的优势,又不可避免地放弃传统师徒传受的独特教育方式。当然,关键在于如何能在发挥院校式教育优势的同时,适当地保持传统的教育风格,将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出一条适合现代僧伽教育成长的新路子。为了推进二十一世纪佛教教育的进程,如下提出一些建议和设想,提供各位参考,希望引起大家的共鸣。

一、进一步加强各地乃至其它国家佛教院校在教育教学领域内的交流、沟通与合作。通过交流与合作,共同推进二十一世纪佛教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面向新世纪的佛教教育规划,佛教院校应该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为未来创办佛教大学创造条件。

三、应借鉴社会大学一些好的现代教学经验和教育理念,同时利用现代化的一切科技成果,为佛教教育事业服务。

四、为了佛教教育更加完善、更加合理,必须改进佛教院校的课程设置,有些院校可以设置有关学系:如管理学系、教理学系、艺术学系、外语学系、医药学系、建筑学系等,培养佛教多方面的专业人才,树立明确的培养目标。

五、注重培养既具有专长又有渊博知识的综合型人才。尤其着重培养实用型僧才,以便于在弘法利生的道路上更好的发挥其专长,服务社会,利益众生。
  六、加强素质教育是培养僧才的关键,只有进入文化教育,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来弥补学僧的人格缺陷,学僧的素质才能全面的协调发展。无论偏重或忽视任何一方面的教育,都将会导致学僧偏面的发展。

七、法师、老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使教学方法更有效、灵活,发挥其作用和功能。若想培养出高素质,高质量的僧才,就必须完善僧伽教育体制,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德才兼备的佛教弘法人才。

八、应充分发挥地方和寺院办佛教教育的积极性,鼓励和支持各地佛学院与社会力量合作办佛教教育,积极寻求各级政府的理解、支持,在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许可的范围内办好佛教教育。此外,应强化和充分发挥各级佛教协会的指导作用和桥梁纽带作用,以联合四众弟子的力量办好佛教教育。

总之,二十一世纪是科技、知识、信息的时代,为实现继承传统与时代相结合的佛教教育理念,继续弘扬人间佛教思想,仍然是新世纪佛教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新的世纪、新的机遇、新的起点,对于佛教教育事业来说,唯有立足长远,着眼未来,我们必须有计划、有目标的推进佛教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要与时代同步、与时俱进,努力开创佛教教育事业的美好未来。

中国佛学院
中国北京市西城区法源寺前街9号 9 Fayuansi Qianjie,Xicheng,Beijing 100052 China
TEL:010-83520844,83517183 FAX:010-83511897
网站电话:010-83511897 邮件:zgfxycn@sina.cn 京ICP备150028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