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研究成果 > 学术交流

净化人心 世界和平

作者:理证法师 来源:本站原创 更新时间:2006年12月19日

 

提要内容:佛教倡导人类和平相处,和谐共存,净化人心,发扬慈悲精神,以平等智慧的教义,消除战争,维护世界和平。从古之今,和平是人类共同的愿望,呼吁全世界的佛教徒,高举佛教和平的旗帜,发扬佛陀慈悲、平等、智慧、和平的理念,倡导世界各国的人们充分尊重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宗教和不同的社会文明。在彼此尊重、平等相待、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发挥各种文明的积极作用,促进人类共同进步,社会和谐发展。

关键词:净化人心、和平、和谐、慈悲、平等、智慧、圆融、世界、佛教。

 

    佛教是和平的宗教,全世界广大的佛教徒始终是维护和平的力量,始终致力于高举慈悲平等,净化人心,反对战争,维护和平的旗帜。从佛陀在人间传播佛法以来,佛教就一直关注世界的和平,渴望世界的和平。

    佛陀以慈悲的思想倡导平等与和平的教法,告诉人们以平等心对待处理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和谐、和睦与和平。佛教反对战争与暴力,主张以慈悲平等的理念消除战争产生的根源。当今世界产生不和谐的因素种多,人与人之间因贪欲、无知、憎恨而纷争,民族与民族之间因不平等而引起冲突,地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因利益关系而掠夺争斗,甚至大动干戈引发战争,世界上的掠夺和战争是与人们缺乏慈悲、平等的思想和具有强烈的占有欲望直接导致的。用佛法根除人们的占有欲望,净化心灵、倡导慈悲、平等、智慧的理念,有助于消除战争,维护世界和平。

    一、以净化内心盼望和平。盼望世界永久的和平,是千古以来人人梦寐以求的期待,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都有和平的愿望,人人都有权利要求过安定、幸福、没有战争恐惧的生活,因而有环保、禁核、限武的呼吁;但这些并未能有效而具体地达到和平的目的,因为“和平”并不仅仅意味着没有战争或战争停止,而是要求永久的幸福与安宁。经云:“内有不平不和之心为因,外有不和不平之事为缘,彼此互相影响,世界才有永无宁日的结果”。所以只重视禁核等外在措施,而不重视内心的净化,皆非真正的和平。

    佛法着重于内心的净化,心净则国土净,心安则众生安,心平则天下平。以佛陀的教法告诉人们世界不和平、众生不平等的根本,源于人们内在的无明我执,人类贪求权力、名誉的欲望所致,由于贪染心的占有,彼此就会引起冲突,从而招来不息的斗争。因此,佛教告诉我们要根治世界的乱源,须从人们的心灵净化做起,从众生心中去实现人心的和平,从实践佛教的慈悲、平等、智慧、和平的教义,才能完成世界真正永久的和平。

    二、以平等的理念构建和平。平等与和平是一体两面的真理。欲求世界和平,必先呼吁世人建立平等心,不但大国小国要平等相处,各种族之间要平等相处,尤其要能以大尊重小、以多尊重少、以强尊重弱、以有尊重无、以上尊重下,唯有在平等的观念之下,人人平等共尊,才能构建世界和平与人类的和谐。

    佛教一贯重视众生平等,慈悲济世。佛教的布施作为重要的修持法门,以平等心、慈悲心而施于他人财物、体力和智能,为他人造福成智。如当前佛教界共同努力发扬菩萨“不为自身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崇高精神,扶贫济困,施医送药,赞助“希望工程”等等,使受救济者既得到物质的援助,也得到精神的提升。

    佛教是爱好和平的宗教,极力提倡平等的思想。当初佛陀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初成道时,即宣告说:“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此以平等的宣言,实为万亿众生得救的明灯。

    佛陀成立僧团,以六和敬的精神、为和合平等的原则。佛陀常说:“我不摄受众,我亦是僧数”。佛陀常为有病比丘洗涤身体,替失明弟子穿针缝衣,向初学比丘忏摩,佛陀以平等心与僧团大众相处,从未以统治者自居。这是说明平等必须要人我共尊,平等不是用强制的手段逼迫对方就范,而应该顾及对方的尊严,唯有人我共尊,才能达到彼此平等的境地。平等更需要彼此立场互易,在经典中一再提醒我们要如何增长慈悲胸怀,例如见到别人苦难,要设身处地的为对方设想,假如他是我,假如我是他,如此立场互易,才能建立自他平等的友好相处。

    三、以慈悲的理念实践和平。佛教的慈悲理念,符合人性的弱点与优点共存的本质、去恶从善的要求、离苦与乐的愿望。提倡慈悲理念,也必将有助于发扬团结和互助友爱的精神,有助于实践无私奉献、济世利人、救死扶伤、扶危济困等美德,有助于社会公德的完善与提高,有助于世界的和平与人类之间的和谐。当今世界存在着种族歧视、宗教冲突、地区的战争此伏彼起,恐怖主义活动猖獗,核扩散问题形势严重,人类面临自我毁灭的危险。为了消除人类和平的威胁,需要各国佛教徒共同的努力,以佛教的慈悲、平等、智慧的理念,实现一种超越种族、超越宗教、超越国界的和平世界。

    慈悲是佛法的根本。《法句经》云:“众生皆畏死,无不惧刀杖,以己度他情,勿杀勿行杖”。人们若能彼此易位,若能视众生如己,则实践慈悲不难。  阿育王征服印度诸多小国之后,怨恨不止,以慈悲摄受,以佛法教化,民心才肯降服,所以用慈悲和佛法的力量,才能化解凶暴。

    佛教所提倡的慈悲,“慈”能与乐,“悲”能拔苦,不但要以“同体大悲”来解救众生,更要用“无缘大慈”为广大众生救苦救难;不仅要消极的不做恶事,更要积极的行善;不只要一时口号的慈悲,还要力行务实的慈悲;不唯以图利求偿而行慈悲,更要无相无偿而行慈悲。人们若能有此共识,则见他人痛苦时,即能以悲心拔除其苦厄;当见他人悲伤时,即能以悲心施予安乐。《涅槃经》云:“慈息贪欲,悲止瞋恚”。人人能以慈悲相待,则一切众生皆得福乐。果能如此,则世界才能和平。

    四、以智慧的理念促进和平。释迦牟尼佛称为觉者,就是智慧的觉悟。身为佛弟子的我们,就是要学习佛陀智慧的觉悟,以智慧觉悟来判断事理,就知道如何利益众生,如何断除众生的烦恼,如何解脱众生的生死等等。

    佛教以智慧的教义倡导和平,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释迦牟尼佛教导信徒要“爱人如己,勿相残杀”、“无有众苦,但受诸乐”。在《大涅盘经》中佛陀劝阻阿阇世王侵伐跋袛国的故事,可见佛教自古以来就是倡导和平的宗教,佛陀教导我们爱护生命,反对战争,维护和平,从而为人类和平的思想奠定了正确的理论基础。

    佛教传入中国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已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理论,以“慈悲、智慧、平等”,“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利利他”的教法,以“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和“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精神理论观,是净化人心的良药,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

    人类痛苦的根源有多种,有自然的,有社会造成的,特别是人为的,从佛教的角度来看,人类心灵的污染才是众多根源中的最主要的根源。由社会、人为造成的痛苦可以通过各种渠道、用不同的方法相互之间协商、谈判得到一定的解决,但要从根本上消除痛苦的根源,关键在于净化人的心灵。

    当今的人类,并没有完全征服自然,人类没有达到永恒的快乐;而且人为的罪恶行为,加重了人们的痛苦。在一些地方,为了少数人的享乐和私欲,不惜发动战争,侵占别国领土,掠夺别人财富,民不聊生,生灵涂炭,给一方人民带来无穷的痛苦和灾难。佛教认为,造成人类痛苦的根源有多种因素,但人类心灵的污染才是最主要的根源。对人们心灵的净化,是根治所有痛苦中最根本、最彻底的方法。因此,从净化心灵来促使人们各自摈弃贪心私欲,以博大的胸怀,视人类为同胞兄妹,视万物为与我一体;从而去共同创造人类的和谐和维护世界的和平。

 

    总之,佛教倡导世界各国人民和平相处、和谐共存,本着兼容而不歧视、交流而不排斥、对话而不对抗,共处而不冲突。在彼此尊重、平等相待、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发挥各种社会文明的积极作用,促进人类共同进步,社会和谐发展。

    和平是人类共同的愿望,呼吁全世界的佛教徒,高举佛教和平的旗帜,发扬佛陀慈悲、平等、智慧、圆融的理念,倡导世界各国的人们充分尊重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宗教和不同的社会文明。相互尊重,相互团结,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菩萨精神,共同努力创造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中国佛学院
中国北京市西城区法源寺前街9号 9 Fayuansi Qianjie,Xicheng,Beijing 100052 China
TEL:010-83520844,83517183 FAX:010-83511897
网站电话:010-83511897 邮件:zgfxycn@sina.cn 京ICP备150028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