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傅新毅教授应邀来我院作《空之所余:唯事与唯识》的讲座

作者: 来源: 更新时间:2023年09月13日

      2023年9月12日下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傅新毅教授应邀来中国佛学院凤凰岭校区作了《空之所余:唯事与唯识》的讲座,全院师生参加讲座,讲座由我院教务处主任理证法师主持。
 
 
      傅新毅教授以佛教史上对“空有”问题的诤论为开端,以“空有”与唯识学联系的过程为线索,展开讲座内容。
 
 
      傅新毅教授认为,佛教对三性有两种解释,即“空有”视角的解释与识境关系的解释。“空有”关系的解释从《瑜伽师地论·真实义品》中两种自性发展而来,在其中提出了对空的理解——由于没有“彼”所以称之为空,而它的“剩余物”称之为有,这个“剩余物”在《瑜伽师地论·真实义品》中包括了“唯事”“真如”,即“空之所余”。这里所讲的“空”就是“假说自性”,与中观学派对空的理解不同,最重要的不同在于对“缘起”的解释上,即缘起本身是“名言性”的还是“离言性”的,如果是“离言性”的,那么离言的缘起是名言安立的基础,也就是“假必依实”。简而言之,中观认为缘起本身是名言有,本质上为空,背后无有依托,而早期唯识学认为缘起本身是离言,是名言安立的依托。在这里的讨论还仅是从空有关系进行的阐释,没有跟唯识学联系起来。
 
      “空有”与唯识的结合,在《中边论》《大乘庄严经论》弥勒论书中有体现,即把“空之所余”的“唯事”落实在“识”上,变成了“唯识”,“假说自性”落实在了“境”上,这就有了“空”“不空”,“境”是空,“识”是有,即成了“识有境无”的唯识学说。具体来说,《中边论》对“空之所余”和中道的阐释虽然与《瑜伽师地论·真实义品》《解深密经》接近,但不同之处是站在识境关系上来说明“空之所余”。虚妄分别之所以有,因为它与二取不同,是由因、缘所生的有为法,根本上是由“自种子成熟”而生起,安慧将其称为“唯有”,这与“唯事”没有实质性的差别。进一步,又把“自种子成熟”生起的“虚妄分别”与显现为境的识结合起来,与之相对,能所二取的“四境”则是无,这就成了识有境无的唯识学。这样的理路在《中边论》《大乘庄严经论》等论疏中出现,在《摄大乘论》中更加成熟。
 
 
      在讲座中,傅新毅教授还跟大家分享了自己对佛法整体的体会和认识,以及佛教义理中重要概念的理解和把握。
 
      傅新毅教授的讲座高屋建瓴、阐释深入,博观约取、旁征博引。通过讲座,大家对空有与唯识联系的过程有了深刻了解,更加感受到阅读原典的重要性。讲座后法师、同学们意犹未尽,与傅新毅教授探讨热烈,互动频频。

中国北京市西城区法源寺前街9号 9 Fayuansi Qianjie,Xicheng,Beijing 100052 China
TEL:010-83520844,83517183 FAX:010-83511897
网站电话:010-83511897 邮件:zgfxycn@sina.com 京ICP备15002843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国(2022)000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