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风貌 >>正文
赖有古刹载学府,高擎慧炬照人间

清净庄严行道处——校园风光

历史的流动常常在某一处凝集,经岁月的不断沉淀而成为历史进程的里程碑。中国佛学院的院址所在地法源寺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它从一千三百多年前一路走来,从唐太宗的悯念忠魂肇建寺宇,到宋钦宗被囚、谢枋得绝食,到清雍正帝的亲自发款修缮,到民国年间名噪一时的宣南诗社,再到几年前台湾著名作家李敖《北京法源寺》严肃的戏说,如今的法源寺,只要望一眼高悬于大雄宝殿内清乾隆帝巡幸时留下的“法海真源”的御笔,已尘封凝固的岁月便重新鲜活,任你从古而今、从今而古地走进如烟似梦的历史。2001年,法源寺由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晋升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灵人杰,清净庄严,法源寺以厚重的历史底蕴和灵动的蓬勃朝气泽润着中国佛学院的诞生和成长。寺内古木参天,典雅幽静,听不见汽车的轰鸣,闻不到喧嚣的人声,为不可多得的闹市净土,是修行和学习的理想场所,为学僧解行兼顾、安心办道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保证。中国佛学院选址于此,集天势地利人和于一身,为她成为中国佛教教育的龙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千载悯忠怀,万古法源开——法源寺

学院成立之初时的法源寺山门

 

 

法源寺山门外近景

 

 法源寺系北京城内现存历史最为久远的寺院,位于宣武区法源寺前街七号。系唐太宗李世民为追荐东征阵亡将士,于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兴建。高宗继位后,又下诏续建,直至武后万岁通天元年(696)建寺工程才全部完成,赐名‘悯忠寺’,寄以悼念辽东忠魂之意。安史之乱年间,安禄山先在寺内东南隅建塔,后史思明又在西南隅建塔并改寺名为顺天寺。唐僖宗中和二年(882),遭火灾,到唐昭宗景福初年(892或稍后),重加修建。五代之时,曾一度改为尼寺。辽·景福元年(1031),幽州节度史李匡又加以修复,并建起供奉观音菩萨的三层高阁,于是有“悯忠高阁,玄天一握”之语广为流传。辽·清宁二年(1056),幽州大地震,法源寺全寺倾圮,随后即奉诏修复。现存《大辽燕京大悯忠寺紫褐师德大众》等题名石函和《燕京大悯忠寺菩萨地宫舍利石函记》石刻即为此次修复的记录。明·正统二年(1437),寺僧相瑢再次修葺,被赐名“崇福寺”,现有《重建崇福寺碑记》记载重修经过甚详。至正统十年(1445),复建藏经楼,颁赐藏经一部,现仍存于藏经楼上。当时曾把颁赐“敕谕”刻碑,此碑现尚列于大雄宝殿之前,额作《敕赐崇福寺之碑》。清·顺治帝诏令于此设立戒坛。雍正十一年(1733)发帑重修,次年工竣,定为律宗寺院,举行传戒法会,并赐名“法源寺”。乾隆四十三年(1778),又再度修葺。四十五年,乾隆帝亲自临幸,并赐御书“法海真源”匾额,阐明了当初被赐名“法源寺”之含意,此匾现悬于大雄宝殿内。

法源寺坐北朝南,现存的规模是明代重建时形成的,共七进六院,布局严谨。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悯忠台、毗卢殿、观音殿、藏经阁等。其中,悯忠台是寺内现存最古建筑,殿内存有唐、辽、金、清的碑刻;另有清代翁方纲复制的唐“云麾将军碑”残柱础,以及法源八咏、《心经》等碑刻镶嵌于外壁。此外,寺内尚有北齐石造像、唐石佛像、五代铁铸像、宋木雕罗汉、元铜铸观音、明木雕伏虎罗汉等,均为雕刻艺术和铸造技术之上等佳作。

法源寺为历史名刹,文化底蕴深厚。宋钦宗(赵桓)被金兵掳至燕京时,曾被拘留寺内。金·大定十三年(1173),寺被作为试策女真进士的考场。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1289),宋朝遗臣谢枋得被拘在此,绝食至死。到了清代,法源寺更以花木幽胜著称,使不少名人流连觞咏。赫赫有名的纪晓岚、黄景仁、龚自珍,名噪一时的宣南诗社,都曾在寺内留下足迹与诗篇。1914年著名的“百人丁香诗会”在寺内举行;1924424,著名诗人徐志摩陪同印度诗人泰戈尔专程在此赏丁香、瞻古剎,成为一段文学史上的佳话。

1956年,中国佛学院成立之时,将这座坐落在北京菜市口的著名千年古刹法源寺选定为院址,一个是京城的著名古刹,一个是新中国的最高僧学堂,二者的结合,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开启了中国佛教教育崭新的纪元,注定了她将高擎慧炬,在中国佛教史上写下辉煌的篇章。

 1 
图片和文字属中国佛学院版权所有,请勿擅自转载、翻印!
中国佛学院 Copyright © 2006 www.zgfxy.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