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研究成果 > 研究论著

唯识三十颂浅释

作者:学澄法师 来源:中国佛学院 更新时间:2006年09月30日

一、            三十颂作者简介

世亲菩萨,在印度佛教史上,要算是一位才华横溢,多彩多姿的杰出人物。由于他的出世,使印度佛教开创了一个新纪元。他不但在总结弘扬小乘佛法上有着巨大成就,而大乘唯识学也因他的极力弘扬和推进,走上了一个新的里程。所以,在后世唯识学者的心目中,世亲菩萨无疑地成为了一个深受广大教徒崇敬的人物,其声誉可与龙树、无著二菩萨相媲美。

有关世亲菩萨历史事迹的记载,在中国古典文献中,陈真谛译的《婆薮槃豆法师传》和唐玄奘所著的《大唐西域记》中均有所记述。

“世亲”梵云“婆薮槃豆”。印度西北健陀罗国人,出生于富娄沙步罗城,父母信仰婆罗门教。世亲有兄弟三人,皆依“说一切有部”出家。世亲出家之后,曾往迦湿弥罗国潜心教典,不久便通遍小乘诸教义,造《俱舍论》,人称世亲尊者。而此时的世亲,颇以精通小乘教义自得,对于大乘佛法,却每生抵触。其兄无著菩萨知他专弘小乘,毁谤大乘,心生不忍。于是称病召之。世亲匆匆赶来省视,见其兄安然无恙,因问:“兄得何疾?”无著说:“你不研究大乘,不知大乘教法之妙,肆意妄加批评毁谤,我恐你堕落,如何能不心急如焚呢?”可是此时的世亲,仍然心有未服。其兄只得留他暂住。夜间,无著的弟子正在诵读《华严经十地品》,住在隔壁的世亲听后惊叹不已,真是闻所未闻,心中满怀法喜之乐。深悔自己过去对大乘佛法妄加攻击,又思量诽谤之罪源自于舌,便执刀欲自断其舌。无著菩萨劝说:“汝虽以舌谤法,难道断舌就能消除既往的罪业吗?何不仍以此舌赞释大乘,以功补过。”从此世亲菩萨便极力弘扬大乘教法。先后造有大小乘论典一千部,世称千部论师。可见著作之宏富。译传汉地有关唯识教的有《唯识三十颂》、《唯识二十论》、《大乘成世论》、《百法明门论》、《大乘五蕴论》、《辩中边论》、《摄大乘论释》等。其中以《唯识三十颂》为世亲菩萨最为杰出成熟的唯识学力作。

二、            三十颂译者介绍

世界著名的大宗教家、大翻译家、大旅行家玄奘法师(600-664),俗姓陈,名祎。河南洛州缑氏县(今河南偃师县南境)人。父亲陈惠,乃当世名儒。

师少时因家境贫困,随二兄长捷(??)法师在洛阳净土寺,学习佛经。唐武德年间,朝廷勅令在洛阳度僧。其时师方十三岁,因问辩聪利,遂破格入选。出家后,笃志研读三藏,不久便熟习《法华》、《维摩》、《摄论》、《杂心》、《涅槃》等经论,穷尽各家原委,声誉遍满京都。

玄奘法师通过自己几年的苦心研究以及在各地讲席所闻的佛法,常常感到异说纷纭,无从获解。尤其是当时流行的《摄论》、《地论》两家有关法相之说,不能统一,深觉古译未臻完善。有一次获悉西域有《瑜伽师地论》,遂发願往西天(印度)求法。自唐贞观二年由长安出发,至贞观十九年回国,留学印度整整十七年时间。

师回国之后,主要从事经论翻译以及新知的传播。因为他对印度佛学全面通达,所以他所译经论亦赅罗一切,并且他的翻译是有计划,有系统的。他从最初在弘福寺翻译,直到最后迁住玉华宫,共译出经论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因为玄奘大师对梵文的造诣精深,又亲自主译,所以所译典籍,无论是名相的安立,文义的贯练,莫不准确精到,而且矫正了许多旧译之讹谬。遂在中国译经史上开创了一个新纪元,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不但在中国佛教史上有着卓绝的成就,而且也为中国文化史上谱下了新篇章。自然他在整个世界学术史上同样有着崇高的地位。尤其是由他所编撰的《大唐西域记》,对于印度的历史文化、宗教风俗等的记载,翔实精确,贡献巨大。

玄奘大师虽然译籍甚多,然其主体在于法相唯识,而最能体现其唯识思想的,该推《成唯识论》,而《成唯识论》正是三十颂的释论。至于《成唯识论》的译出原因,在《成唯识论掌中枢要》里有着详尽的记述,兹不赘及。

三、            三十颂的撰作意趣与内容组织

佛陀所说一代时教,有方便隐秘说,与真实了义说,此皆根据有情资质的不同而施设。

在未有佛教之前,世人不知佛法,思想行为,身口意业,一切皆以私我为中心。我执既深,则不能没有烦恼生起,烦恼具足,则善恶二业继之而来。因造而果必随之,因果相循,生死轮转,永无了期。佛陀出世,覻破众生病根所在,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倡导诸法缘生,无有实我,此即小乘四谛三科,初时我空法有之教。

此后,便有许多众生又执一切法皆为实有。此执一起,仍不能解除二障之缠绕,得二依之妙果。佛陀大悲,乃进而倡一切皆空之旨。不但有为诸法皆悉空寂,无为诸法亦复是空。此为第二时我法皆空之教。

迷茫的众生习空既久,复执一切皆空,以为我法皆不可得,便拨无因果,造甚深罪业而无所忌惮。才离于有,复堕于空。因此佛陀为破除众生有空偏执,乃说非空非有之第三时唯识中道教。所以,唯识中道教之理,在整个佛教中的地位,毫无疑问是至高无上的。

世亲菩萨遍通大小乘诸佛法,而归宗唯识中道之教,撰写言简意赅,轰动一时的《唯识三十颂》,其目的正如《成唯识论》卷一之二所说:“今造此论,为于二空有迷谬者生正解故……;又为开示谬执我法迷唯识者,于唯识理如实知故。复有迷谬唯识者,成执外境如识非无;或执内境,如识非有;或执诸识,用别体同;或执离心,无别心所。为遮此等种种异执,令于唯识深妙理中,得如实解,故造斯论。”

本论组织内容:全篇共有三十个颂。五言四句为一颂。前二十四颂,说明唯识相。因为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愚迷诸法依他起性之理,妄计二取,产生二执,遂起二障,随障造业,招感苦果。世亲菩萨本着大慈悲精神,为了破除我法二执,显离心识无别二取,说唯有识。是故用大量篇幅,广辩诸相,以期了知真性。若未知真,妄亦不了。故经中云:“非不见真如,而能了诸行,皆如幻事等,虽有而非真。”次一颂(即第二十五颂)说明唯识性(即圆成实性),意令有情知妄归真。最后五颂,说明唯识住,即资粮等五位也。

论主以一切有情,不知唯识无境之理,乃于心外起实我实法之迷执,因而起惑造业,沉沦生死,故以种种善巧方便,阐明诸法相状,令诸有情明了宇宙万象皆唯识所现,因缘所生,无实我法。

众生既明诸法缘生,无其实体。但诸法有无实性?若无,则假由何而起?如有,则其性为何?所以其次便谈唯识性。

论主先示唯识相,又显唯识性,其目的究竟为何?所以再次便要谈及唯识果位了。以众生迷情妄执,故二障滋生,妙果隐晦,为令众生转染成净,故以最后五颂详谈唯识果位,以明进趋阶段。

若以境、行、果来划分。前二十五颂明唯识境,第二十六颂至二十九颂明唯识行,最后一颂彰唯识果。以先观所知,方起胜行,因行具备,果德方圆。

四、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中国佛学院
中国北京市西城区法源寺前街9号 9 Fayuansi Qianjie,Xicheng,Beijing 100052 China
TEL:010-83520844,83517183 FAX:010-83511897
网站电话:010-83511897 邮件:zgfxycn@sina.cn 京ICP备15002843号